第四十二節 聲名鵲起(2)(2 / 2)

自古任何一項製度都是有利有弊,上位者懂得驅利避害,因此才有曆史上諸多改革創新。倘若因為顧忌弊端就貿然舍棄學舍之風,將會給新建立的蜀漢政權一頭冷水。岌岌可危的蜀漢需要活力,百廢待新的事業需要人才。諸葛迷憂心忡忡,提筆寫下《論學篇》上疏丞相,堅持學風建設。

諸葛亮與諸葛迷所見略同。猶為重要的是他深深認識到西蜀人才的短缺,以及西蜀文化較之中原非常落後。將來推行科舉製度,這就會變成障礙。

實行科舉製度必定以教學為先,社會上隻有真才實學的士人增多,科考才能得以施行。自古典章名目繁多,不可能一一盡得,那麼就有取舍。這也是科舉製度值到唐宋時代才興盛的重要原因,印刷術發明以前書本罕貴,各人得書有限,學識也大不如後代淵博。而學舍製度加上印刷術的誕生,使得一所學校可以容納數十部書,取長補短,博采眾精。譬如將各家子弟擁有的書籍全都搬到學校供就學弟子資源共享。學舍老師水平有限,但啟蒙教育,引導弟子讀書依然不可或缺。

朝野某些人士也有自己的見解。廟堂之上以蜀郡成都人杜瓊,江湖之遠以梓潼涪人杜微為代表的士人,跟新近推行的學舍製度大唱反調。諸葛亮終於忍無可忍,暗中授意諸葛迷到學舍講課,重視教育的同時恨恨回擊反對派的呼聲。

第一個邀請講學的是侍中廖立。他閑暇之餘兼職管理城北的“潛龍學舍”“潛龍學舍”取《易經》乾卦:潛龍勿用之意。然而學舍裏所學弟子都是荊楚名宿之後,將來都是國家倚靠的人才,哪裏像無用之人。學舍無論名氣規模在成都僅次於太學,為各大學舍的冠首。不得不引起諸葛迷的重視。

廖立屬於荊楚派代表,諸葛迷也被認定荊楚一派。沒有半點阻力,也不敢半分推辭,諸葛迷爽快答應到學舍授課。

很難想象古代士人對學問的興趣有多濃厚,書似乎變成他們精神寄托的一部分。就好比糧食之於農夫,知識是士人的精神食糧。不可或缺,還要推陳創新。月旦評就是自開學舍後,西蜀學者智慧的結晶之一。

西蜀學者追求的不單純是儒家學說。在這個亂世,他們需要更多更有用的學說,法家的治國,縱橫家的捭闔,以及黃老的清淨無為、雜家的樸素哲學都成為他們追捧的熱點。當然很難動搖儒家學說的統治地位,儒學內部延續著東漢時期的分化。關於今古經學的爭辯自東漢末黨錮之禍後重新燎原。

在學舍的一周裏,諸葛迷驚奇地發現許多事情似乎偏離原來的初衷,背離他學以致用的原則。許多事情已經不是他一個人就能把握的。就在開學的第三天,他在講授儒學修身之道時,就遭到學生問難。幸虧他機靈過人,勉強敷衍過去。雙方價值觀的巨大差異,讓他隱隱感覺到還原儒學真諦的理想在現實麵前不是那麼順風順水。還原儒學精華的出路在哪裏?如何憑借一人之力找到誌同道合的人?諸葛迷陷入深深的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