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舌戰群儒(3)(2 / 3)

這也是諸葛迷一開始沒有講述科舉製度,而是首先揭露其弊端的良苦用心。他堅信科舉製度的公平、實用、可行等優點總有一天必將得到大家的認可。

但是科舉製度就像一把雙刃劍,稍微使用不當,就將禁錮學者的思想,成為統治者集權和愚民的工具;而且學而無用,也將浪費士人的智力,阻礙文化和政治的良性發展。

諸葛迷不希望自己在三國建議的科舉製度將來成為中華民族曆史進程的障礙。因此要把弊端放在重點,隻有集合智者的思想加以糾正,才能逐步完善科舉,不致陷入八股取士的誤區。

“既然有這些弊病,先生還敢獻醜?”孟光仿佛抓住對手的破綻,第一個起來持反對意見。

諸葛迷表情嚴肅地說道:“因噎廢食不可取。難道因為有弊端就放棄科舉?試問天下有什麼事情沒有利弊之分。”

一聞聽‘因噎廢食’,孟光就慚愧地回到原位。

“先生既然能指出其弊端,想必也有改正的方法吧?”馬謖熱切期待著科舉製度的出爐。在他看來鄉舉裏選和九品中正都不是完善的選舉製度,這個科舉製度或許能夠解決目下蜀漢的人才問題,倒也值得期待。

“我的科舉製不考帖經和墨義,也不考詩賦,隻考學問策對,另外對其他技能的人才考試技藝等專門的科目。”

唐代的進士,既要考帖經和策,又要考明經和試策,還要考試詩賦。然而人力有限,不可能樣樣具全。所以閱卷者也隻注重一種,其餘的都不過敷衍了事。到明清時代就幹脆弄個四書八股。整個古代始終沒有解決好科舉製度裏學而無用的弊病。

諸葛迷幹脆隻考策對,把重心放到政治理論上。但這也違背學問的內涵,不過亂世中也隻能講求最優效率了。

“閣下所說的其他技能又指什麼?”馬謖追問道。對於任何一處不明白的地方都要詳細探索,他對科舉的興趣之濃不言自喻。

“人才有九:德才,國家棟梁;理才,運籌帷幄;政才,經國治民;學才,治學傳教;武才,指揮軍隊;農才,教民耕稼;工才,采礦製器;商才,經商致富;辯才,伐交議政。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誌,聖人貴精。故因利而導,各盡其才,九不缺一。專門考試科目可以設置為農科、工科、商學、辯論和騎射等科目。”諸葛迷引章據典,講述各類人才的區別和各盡其才的必要性。那些自詡熟悉典故的西蜀文士不禁側目。

“閣下所說考試非一日之長短,那怎麼避免呢?”秦宓也對科舉產生興趣,插嘴問道。

“秦兄這話問得妙極。”妙極二字本屬譙周的專利,諸葛迷趁此盜版,實在是為了還秦宓大大的麵子。

“科舉考試隻能選取人才,若要培養人才,還需要大興太學。從太學裏選取考生,參加考試,再斟酌任用。荀子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大興太學則先要尊重教授博士。”

其時劉備入蜀,在益州廣興太學,就是為了恢複兩漢時期學術鼎盛的太學。曹操等在北方也興辦太學,江東孫權也重視學術文人。三國也是繼春秋時期中國曆史上又一個文人學術研究風氣盛行的時代。但漢代太學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諸葛迷提出的太學純粹為了考試而辦。

諸葛迷也有苦衷。他不是不想發揚學術,重新恢複諸子百家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隻是當今亂世,紛爭激烈殘酷遠勝過春秋戰國。國家要想圖存,必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首先有大的見樹,至於學問其重要性排在前三者之後了。

然而諸葛迷的太學又與後世範仲淹和王安石的學校製度不同。

範仲淹限定應試的人,必須在學三百日,曾經應試的在學一百日。他的方法也是避免一些不學無術的人憑借一時僥幸謀取仕途。

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學校養士,整頓太學,立三舍之法,以次遞升。升至上舍生,則可免發解及禮部試,特賜之第。方法繁瑣,難以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