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於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或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談判期間雙方誰也不能向對方發動進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轉認為是投降,後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北約的由來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簡稱,成立於1949年4月4日,創始國為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麥、挪威和冰島12國。1952年和1955年,北約先後接納了希臘、土耳其和聯邦德國加入,西班牙在1982年成為北約第16個成員國。總部初設在倫敦,1951年遷往巴黎,1967年遷往布魯塞爾。北約的宗旨是通過集體防禦,維護北大西洋的和平、安全、穩定和福利。北約是在美國的倡議和組織下成立的,美國的想法是通過建立北約來保衛西歐安全,遏製蘇聯擴張,並且達到領導和控製西歐的目的。所以,北約在“冷戰”時代是一個地區性軍事同盟,主要使命是和以蘇聯和東歐為主的華沙條約組織對抗。

軍事院校的由來

軍事院校即為軍隊培養人才的學校。過去一般認為,我國軍事院校始於公元1043年北宋慶曆年間的武學。現在考證得知,其實要早得多。據《資治通鑒》載,前秦王苻堅舉兵征前燕、平前涼、滅代國,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之後,為了滅掉東晉,一統中國,於公元380年2月在渭城設立教武堂,派曉達陰陽精通孫吳兵法的人才訓練軍中諸將,以增加戰鬥力。但隨著前秦滅亡,教武學堂也就解散了。

黃埔軍校的由來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內大革命時期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建的陸軍軍官學校。

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在1924年1月24日國民黨一大期間提出創設軍校案,並以大元帥令任命蔣介石為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

1月28日孫中山指定廣州附近黃埔島為軍校校址,5月,軍校成立,名稱為“陸軍軍官學校”,6月16日舉行正式開學典禮。由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等部。中國共產黨曾派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葉劍英、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等擔任教員,還聘有蘇聯顧問。黃埔軍校是一個新式的軍事學校,學習蘇聯製度,實行黨代表製和政治工作製。開設課程除軍事作戰、指揮科目外,還有:三民主義淺說、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社會主義原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中國農民運動、軍隊政治工作等。黃埔軍校為革命鬥爭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黃埔學生軍曾參加了東征、南征等戰役以及北伐戰爭,為革命的進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完全控製了軍校,並培養了一批親信骨幹,形成了國民黨內部所謂“黃埔係”。“黃埔係”軍官在國內戰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在國民黨軍隊內。

朝鮮三八線的由來

從1910年開始,朝鮮即淪為日本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極想控製這個亞洲戰略要地。但是,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時,美軍遠在衝繩,而蘇軍早已逼近朝鮮半島。美聯合參謀總部急令陸軍部在10日當天,必須拿出一項阻止蘇軍控製整個朝鮮的方案。於是,美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連夜召開緊急會議,認為和蘇聯爭速度、搶地盤已來不及了,隻有劃一界線才能阻止蘇軍到朝鮮南部接受日本投降。這條界線既要求靠北,又要使蘇方能夠接受,因此選定了早在1896年日、俄企圖在朝鮮瓜分勢力範圍的北緯三十八度為分界線。

8月15日,杜魯門將三八線方案密告斯大林,16日斯大林即表示同意。這樣,未經任何國際會議確認,三八線就由蘇美領導人定了下來。

聯合國的由來

“二戰”初期,美國認為應該利用它在戰爭中取得的優勢地位,建立由它操縱的國際組織;而蘇聯也主張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際安全組織,以改善自己被西方“圍困”的戰略劣勢。在大國達成共識之後,1941年8月14日,美、英首腦發表《大西洋憲章》,首次提出建立一種“廣泛永久的安全體係”。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