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想獲得忠誠顧客,首先要培養忠誠員工,忠誠度營銷不但是一種營銷手段,更是企業的一種文化內核。作為剛進入老年保健行業的一名員工,你要經過市場的磨礪後,快速成長為企業需要的忠誠員工。
“沒有忠誠的員工,就沒有忠誠的顧客”,在行業中開展忠誠度營銷的優秀公司,無不擁有一支忠誠的員工隊伍。忠誠度營銷,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文化。
忠誠,一種寶貴的品質
忠誠,是所有組織、機構都看重的品質。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在擁有高度忠誠的員工的同時,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擴充隊伍。對企業來說,對員工的忠誠度要求有如下幾個特點。
忠誠是一種使命
忠誠是一種使命,是一種執著的歸屬感。忠誠是職場中最應重視的美德。無論能力大小,忠誠的員工在主觀和客觀上都能積極地為企業做貢獻,其差別隻是貢獻的大小和早晚的問題,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故意侵害企業利益。
隻有團隊中所有的員工都對企業忠誠,才能發揮出員工的力量,推動整個企業走向成功;隻有對團隊忠誠的員工,才能找到歸屬感,得到整個團隊的認同。
在《西遊記》中,當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後,一心向佛的唐僧和忠心耿耿的孫悟空都成了佛,老實巴交但是一貫信念堅定、從未動搖的沙和尚也被佛祖封為“金身羅漢”,修成了正果。而不論資曆還是悟性都遠遠超過沙和尚的豬八戒,由於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就“分行李”,所以隻落得個“淨壇使者”的封號,隻能繼續在西天做“吃貨”。沙和尚能修成金身羅漢,就是忠誠團隊得到高回報的具體表現。
忠誠比能力更重要
忠誠比能力更重要,忠誠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任何員工在進入一家企業後,企業都必須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對他們進行關於企業文化、產品知識、醫學常識、溝通技巧、銷售能力等方麵的培訓,這都是企業需要付出的成本。
企業希望所有留下來的員工都忠誠於企業,它們討厭的是那些不忠誠的員工,不論他們能力多大,都不會受歡迎。在各行各業中往往都存在一些自恃“有能力”的人,他們在團隊中自覺高人一等,稍有不順就跳槽,成為業內知名的“職業跳蚤”,結果一事無成。隻有那種既有能力又忠誠的人,才是每個企業需要的理想人才。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是當時武力天下第一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戰呂布,亦未能將其戰倒,可見其能力之強大。但是此人“先事丁原,再事董卓,後投劉備”,全部是叛變“噬主”的結局。最終無人敢用,被曹操吊死在白門樓。一代名將,因為頻繁“跳槽”,落得悲慘的下場。
忠誠的根基是責任
對家人、朋友和顧客負責任的人才是忠誠的人。當一個人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知道這麼做的後果的時候,他才會對自己的責任有明確的認識。責任是忠誠的根基,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就是一種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某企業財務總監小孫,曾是該公司老板親自招聘的第一批銷售員工中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女孩。她因為工作認真、負責,本身又是學財務的,因此被調到財務部任出納員。此後企業幾起幾落,低穀時員工銳減到隻有十餘人。但是小孫堅信老板的人品和能力,一直堅守崗位,而且工作認真,從未出現賬目差錯,受到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評;企業蒸蒸日上時,小孫也被提拔為財務經理,最後升任公司的財務總監,負責公司財務管理工作。
忠誠要用業績說話
用業績說明你的忠誠,用業績提升你被雇傭的價值。忠誠並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要用實際行動來體現的。你要用你的工作業績說話,將簡單的事做到最好,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這樣才能將忠誠價值發揮到最大。
忠誠誤區
人們對於忠誠的理解也五花八門,在認知上也存在差異。但總體來說,人們對忠誠的理解誤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老板剝削我們,所以我們不需要忠誠
很多員工對公司及其領導都有這樣的誤解,認為自己和公司是雇傭關係,領導是剝削我們的。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要用員工的標準衡量領導,被“剝削”說明你有價值。如果簡單地把企業的獲利行為定義為“剝削”和“壓榨”,那是不合理的。員工之所以能有機會賣出產品,實際上是因為公司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老板開辦企業是一種投資行為,和員工用勞動創造價值不同,他們是以承擔投資風險的代價來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