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無術、投機鑽營的人固然成不了大氣候,但是不看時勢、不懂內方外圓之道,一味逞能的人,即使身負經邦治國之能,也一樣難有作為。能力是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有的人以積極進取、開創基業為能,有的人則以安定局麵、奉製守成為能,二者隻有情勢的區別,沒有高下的不同。
中國曆史上以能而不逞而聞名的,有一個蕭規曹隨的故事。
宰相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為政方式關係整個王朝。尤其在處理與前任宰相或同時為相者的關係上,十分敏感,名相多以國事為重,把握得當。
“蕭規曹隨”,指漢初丞相蕭何定下政策法規,繼任的曹參因循不變,保持了漢初政策的連續性和國家的安定。
蕭何被劉邦拜為丞相後,經邦定國,安撫天下,為新興的漢朝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措施。蕭何實行的是對內寬鬆、與民休息、恢複國力的方針。
曹參繼蕭何為相後,繼續奉行蕭何製定和推行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實行“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實際上就是守成,就是不創設新的設置與舉措。史載曹參“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他專門任用那些不善言辭的忠厚長者;他日日飲酒,不聽政事,大臣與屬吏想來稟報事情的,他一定要把對方灌醉,讓對方無法開口。與曹參居所僅一牆之隔的丞相屬吏們也日夜飲酒,醉歌歡呼,曹參聽到後,不但不禁止,反而命令從吏也張席坐飲,高聲吆喝,與毗鄰的呼聲相應。看到他人有過錯,即為其掩蓋,不加深究。他一切以蕭何時代的政策為準,因而丞相府清靜無事。惠帝對曹參的做法很感奇怪,便讓曹參的兒子、中大夫曹窖回去問曹參,為什麼,不以天下事為憂?曹窖一問,不想被曹參怒笞二百,並訓斥道:“趣人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惠帝忍不住親自詢問曹參,曹參問惠帝:“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惠帝說:“朕乃安敢望先帝乎?”又問:“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答曰:“君似不及也。”曹參於是說:“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令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被他說服,連聲說:“善,君休矣!”
曹參為相,不欲創新,一味守成,以特有的方式保持蕭何以來政策的連續性,既穩定了漢初的政局,又為日後西漢的繁榮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蕭規曹隨”,是宰相為政的一種方式,也是為官執政者表現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
事實證明,曹參以“無所作為”的方式,卻取得了“有所作為”的實際效果。恐怕沒有人會說曹參是一個無能的相國,因為他所采取的政治舉措完全符合當時天下初定、人心思穩的社會背景。相反,他以另一種方式展露了治理天下的才能。
[智慧方圓]替人做事從第二、第三做起都沒關係,隻要搞清楚自己對上司的有用之處並用心把握就行了。如能穩穩當當地做個第二,一旦主客觀條件形成,自然也就成為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