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些國家為了適應未來戰爭對武器的需求,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未來的高新技術武器的同時,不斷地對現有的武器裝備進行改進,致力於提高武器裝備的綜合性能,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輕武器是步兵和有關兵種作戰的主要武器,在未來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輕武器的發展沿革
現代槍、炮一般都是利用火藥來發射彈丸的身管武器。這種武器是從冷兵器發展演變而來的。冷兵器時代是指使用石兵器、銅兵器和鐵兵器直至出現火器以前的漫長的曆史時期。追根溯源,冷兵器的發展曆史幾乎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悠久.它誕生至少已有二三百萬年之久。
一、冷兵器
人類最早使用的武器是矛和盾。其實,最早的武器無疑是棍棒和石塊。那是在舊石器時代的初期,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和自衛,就采用了這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武器。後來,猿人為生存而從事的簡單的勞動的過程中,逐漸發明和使用了石斧和石刀。到了猿人晚期,可能已經使用了矛這種武器。據考證,生活在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當時使用的石器中,就發現了一種“似鏃石器”。人們把這種尖狀石器,或者在磨尖的獸骨上裝上一個木把的矛,稱為石矛或骨矛。拿它來投擲,就成了標槍。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又出現了弓箭。在我國,考古學家發現,最早的石箭鏃是出自距今2.8萬年的山西峙峪人的遺址。早期的棍棒、尖石器、石斧、石刀以及標槍和弓箭等,當時主要用來作為生產工具使用的,有時也兼作兵器使用。例如,早期氏族之間的戰爭使用的器具就是這些最簡單的生產工具。直到原始社會晚期,兵器才逐漸從狩獵和農業生產工具中分離出來,從銅石並用時代逐漸改為銅製。到了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由於出現了階級,因此刀、斧、矛等就由主要作為生產工具變成了征戰和搏鬥的利器。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兵器已逐漸被鐵兵器所取代。據古書記載,先秦鐵矛以楚國宛(今南陽)造的最為厲害,像蜂刺、蠍尾一樣尖銳鋒利。兵器的鋼鐵化是到漢朝時完成的。宋代是我國兵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時的槍已取代矛成為主要的長兵器,而且式樣很多,僅成書於北宋慶曆4年(1044年)的《武經總要》中就記載了18種長槍,如雙鉤槍、梭槍、鴉項槍、槌槍等。當然,這裏所說的“槍”,並非現代意義的槍。
二、古代火器
人類進入火器時期,是和火藥的發明分不開的。火藥的出現和應用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以槍炮、火箭等為主的兵器發展史上一項最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對於熱兵器的發展和演變,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火藥是熱兵器發展的裏程碑。火藥的發明開辟了火器使用的新紀元,使槍、炮武器用於現代戰爭。
我國的古代火器,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的火器創造階段,這一時期火器已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局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性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
三、近代火器
火槍的出現和演變,表明了火器的一個很大進步。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陳規守德安(今湖北省安陸縣)時使用的長竹杆火槍,以竹為筒,內裝火藥,臨陣點燃,噴射火焰,焚毀了敵人的攻城器械“天橋”,這是最早的管形噴射火器。它能使點燃的火藥定向集中噴射火焰。這種技術以後又有了發展。南宋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隊進攻金南京時,守城金軍使用的飛火槍,將紙製的火藥筒綁縛在矛柄上,近戰中既可噴火傷人,又能格鬥拚刺。雖然是“飛火”,但在火藥中還摻雜了鐵渣、磁末等,與火焰同時噴出,也能起一定的殺傷作用。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又進一步創造了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它以巨竹為槍筒,內安子窠(彈丸),用火藥發射,這是人類第一次用化學能發射彈丸的成功嚐試,也是早期火器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步,為進一步發明金屬管形射擊火器解決了一個重大技術難題。
元朝時,管形火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火槍、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屬製作,起初是用銅鑄造,叫做“銅火銃”;後來又改用生鐵鑄造,稱為“鐵火銃”,這時金屬管形火器不僅裝填火藥,而且還裝有球形鐵彈丸或石球,從而開創了在金屬管形火器中裝填彈丸的先例,也是中國勞動人民對兵器發展的重要貢獻。這一時期火銃的發展,大量生產和裝備軍隊,特別是專用火器軍隊的組建,使交戰雙方開始發生了變化。冷兵器雖然在軍隊裝備中仍占大多數,但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使它成為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