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舊夢(1 / 3)

時宣和九年。

八月十五日。

京城迎來了空前的盛況:馬朗亭攜“寶慶戲班”進京了!此時全城轟動,萬人空巷。這情形,怕是比新皇登基那會還要熱鬧。

“小子,你山裏來的吧?”現在街頭巷尾談議的內容永遠也脫離不了“馬朗亭”和“寶慶戲班”這兩個詞兒。這不,看到有人居然不知道國劇宗師馬朗亭,全酒樓所有人都對這個尖瘦下巴的的男子投去了“你是白癡”的目光。當然,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白癡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不然這麼多“聰明人”怎麼能體現出來呢?所以,馬上就有一個黃臉長衫的漢子跳出來,開始不厭其煩地給這位不長眼的哥們上課了……眾人一臉鄙夷,這廝從早上開始講到現在,少說也得有二三十遍了!

話說這寶慶戲班可是曲藝界傳奇人物馬朗亭在十年前一手創辦的。馬朗亭,江南道宣州人,自小隨父研習徽劇,十五歲甫登台便技驚江南,轟動一時。後來突然在曲藝界銷聲匿跡,眾皆謂少年得誌,多不久長,未經磨礪,自然難成大器。

時間不緊不慢過了五年。而少年天才馬朗亭的名字也慢慢從被人爭相傳頌,到慢慢成為別人飯後茶餘的談資,再到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

五年之後,“寶慶戲班”橫空出世。此時原本地方性的戲曲已經被馬朗亭改造成了“國劇”。它廣泛吸取了京腔、秦腔、昆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又摸索出以遠離生活之法來表現生活的法則——高亢悠揚的唱腔配以敲擊有力的鑼鼓,鑲金繡銀的戲衣襯著勾紅抹綠的臉譜,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滾的長髯……。這一法則的實踐結果已不止是造成賞心悅目,勾魂攝魄的審美效應;更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規範化,音樂節奏的板式韻律化,舞台美術、人物化妝造型的圖案裝飾化,連同劇本文學的詩詞格律化,共同構成了“國劇”和諧嚴謹、氣韻生動、富於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這次寶慶戲班進京,便是直接受邀於當朝天子。能受到皇室的青睞,可見馬朗亭的藝術魅力已經無人可擋了——要知道宮裏麵的人,眼睛可是最挑的。

此時一行人有點焦躁。騎馬押著十幾口道具箱本就拖慢了速度,可這會兒圍觀的人何其之多:想混個臉熟拉關係的同行前輩,想拜師學藝的熱血少年,想拉攏以自抬身價的達官顯貴當地名流……最招架不住的便是熱心的當地群眾。

騎在高大白馬上的金衣男子眉頭輕蹙,轉身一點頭,上前來一個紅臉長須漢子。兩人按轡緩行,商量了片刻,紅臉漢子便揚鞭催馬,行至人前,一拱手,朗聲道:“眾位朋友,我寶慶戲班初臨寶地,便得大家如此抬愛,我顧盈峰代馬先生及戲班所有人員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謝!”這聲音聽起來並不是很高昂,卻穿過層層人海,直抵人心。嘈雜的人群頓時安靜了下來。那顧盈峰微微點頭,看來對自己日益精進的唱功也頗為滿意:“隻是那聖諭不可違逆,遲了時辰,這世上恐怕就再無寶慶戲班了——還請諸位多擔待啊。”諸人愣了愣,然後都笑著紛紛讓道。這寶慶戲班的名聲真不是蓋的。看那顧盈峰的唱功和進退之術,談笑間就博得眾人的好感。

……

那台戲自然是很成功。隻是這個膽大包天的馬先生,竟然把年輕的皇帝欽點的戲目給換了。皇帝要看那《長阪坡》,他卻演一出《文昭關》。滿座皆驚,皇帝卻不怒反喜——這宮裏宮外,順著他的人太多。而如果一個藝術家沒有了風骨,那他的藝術便是有瑕疵的。因為他這個人就有瑕疵。

年輕的皇帝龍顏大悅,執筆親自給這位膽敢以下犯上的戲子題了一副字:承四方古韻,開一派先河!

這段故事在今後的很長時間都成為了人們餐前飯後必談的話題。

隻是很少有人知道,先主卻在寶慶戲班離京三日後無疾而終。更為離奇的是,朝廷似乎對此事毫無動作。這真是當今天下最匪夷所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