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集——發展·項目·改革文論》的整理結集,對我來說,這也算是一件事。

我,一個農家子弟,出生在定西這塊貧瘠的黃土地上。小時候,生活非常困難:“穿的(是)黃衣裳,吃的(是)救濟糧。”那種窘迫日子記憶猶新,有一份“工作”成了我當時的奢望。曾記得。當年看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年紀過了40歲的人,弓腰駝背,滿臉滄桑,給人的感覺已是進入老年段。而今,不知不覺,一眨眼,我也進了這個“段”。回頭看看,如夢初醒。剛剛為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而奔波,轉眼間,年過半百,兩鬢斑白,能全力工作的時間已經屈指可數了,真是“逝者如斯夫!”

我上學的那個年代,讀書不“吃香”,稀裏糊塗混了個高中畢業,便回鄉務農。為了跳出“農門”,自己還算努力,20歲上中師,畢業後端了一碗“公家飯”。再後來,30歲讀大專,40歲“續”本科,50歲拿了個勉勉強強的研究生文憑,在鄉親們的眼裏,我還算是念了幾天書。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始終朝著誠實、認真和吃苦的方向努力,工作與做人的態度還算是嚴謹,珍惜工作,誠實待人,對自身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比較注重,也不斷有所收益。參加工作後到32歲前,教書14年,性格、愛好基本形成。從政20多年,都與抄抄寫寫有關,興趣在這裏,能力提高也在這裏,工作效果更在這裏。工學相長,說起來,我還是很幸運的。

不知不覺,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了這麼一遝子。雖然這些都是沒有悟性和靈氣的“小兒科”,但是,這畢竟擠占了無數次與朋友的小聚,虧欠了無數次與家人的溫馨,失去了無數次長夜的酣眠。多年來的工作與學習,除了疲於應付,剩下的就隻有這擱置多時而少有“結果”的舊紙了。然而,又不忍心將這些凝聚自己汗滴的散亂資料扔進紙簍,於是整理出來,作為善待自我的慰藉,作為鼓勁加油的勉勵,作為對如火如茶般歲月的追憶,作為我一生某段“過程”的見證。

我本不是專家學者,也不是經濟工作的內行。在多年的工作中隻是零零星星地掇拾了這些,書中的內容,多散見於報刊,有幾篇也是與同事的共同勞作,結集時沒有一一注明,在此表示歉意。在收集整理過程中,也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大力相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溫習這些內容,我尊敬的忠於事業的老領導。吃苦耐勞、同舟共濟的老同事,與我榮辱與共、熱心誠實的老朋友,共同為地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日日夜夜鏖戰的場麵,以及點點滴滴的汗水和心血澆灑的情景,曆曆在目,催人奮進,因此取名“點滴集——發展,項目,改革文論”,其難免有過於“政治化”之嫌,卻飽含著自己對這方水土的深情眷戀。

2006年12月於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