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業板有哪些新動向
一、兩極分化格局的縱深發展,群體性分布特征明顯
以目前全世界的41家創業板市場來看,在籌資額、市值規模和市場表現上,它們均具有明顯的群體性分布特征。其中,高端群體有7個市場它們的各項指標都位於前三分之一的行列。這七個市場是美國NASDAQ、英國AIM、加拿大TSX-V、日本JASDAQ、日本Hercules、韓國KOSDAQ、中國台灣OTC。有屬於創業板市場中的低端群體,13個市場的它們的主要指標均位於後三分之一的行列,這13個市場是:南非3個創業板市場、土耳其2個創業板市場、馬來西亞MESDAQ、新西蘭NZAX、泰國MAI、塞浦路斯3個創業板市場、愛爾蘭ISEQ、菲律賓SMB。另外,其餘創業板市場大部分屬於發展前景尚不明朗的,屬於中端群體。
2.上市標準日趨靈活和多元化發展
創業板市場的上市標準已經經曆了不斷調整的過程,調整方向上趨於更加靈活具有彈性,同時在贏利能力方麵的財務指標趨於降低,然而在公司治理等非財務指標方麵的規定趨於嚴格。這樣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保證有潛力的成長型企業能夠進入到創業板市場,同時也為了盡量減少了企業上市後道德風險出現的機率。與此同時,創業板上市標準呈多元化之勢,除了財務指標外,開始涵蓋信息披露標準(如德國)和公司治理標準(如巴西)。上市標準日益體現 “賣者自願、買者自負”的原則,交易所和監管當局不負責鑒別企業優劣,隻監管信息披露質量或公司治理水平,上市企業都可以按照自已的意願支付的信息披露或內部治理成本選擇在不同板塊融資和上市,由投資者對企業價值進行自助判斷。
3.創業板運作成功有那三大機製
以NASDAQ為首的7個創業板市場無論是從發展規模、市場表現、還是籌資能力來講,都屬於優質的一批群體,是海外創業板運作成功的代表。數據顯示,2002~2007年間,美國NASDAQ、英國AIM、日本JASDAQ、韓國KOSDAQ、加拿大TSX-V市場等為代表的創業板市場市值增長了105%,成交量增長了117%,大多情況都超出了同期主板市場的增加幅度。
從這7個市場的發展曆程看,它們之所以能夠形成良好的市場發展路徑,是因為擁有共同的三大相互關聯,互為因果的三大機製。
(1)規模的不斷擴大機製
這7個市場的投資者能夠較好地理解新興企業的成長規律,因而其行業分布體現了本國(或地區)的創新熱點或動態比較優勢。加之通過靈活的發行上市標準和簡化的程序,不僅能夠吸引一大批有潛力的新興業態公司,還能夠得投資者給予的高估價,從而使得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規模不斷擴大。比如在在發行上市時,創業板市場能夠接受這些企業的上市並容許其在一定時間內虧損,對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市場風險和財務風險持有更加寬容的態度。在上市程序方麵,一些市場(如AIM、TSX-V)都允許企業選擇公開發行或私募發行,並不要求申請掛牌企業必須采取IPO的方式發行股份。由於采取私募發行的申請企業隻需經交易所備案即可掛牌,因此上市程序十分簡便。此外,為吸引更多上市公司,一些市場還鼓勵反向收購、直接上市等多種上市方式。
(2)創新的流動性維持機製
很多創業板市場也同樣運行過程中麵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流動性不足。上述捉到的7個創業板市場在其發展過程中,在麵臨著流動性不足或過於集中在少數幾隻股票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處理,它們沒有采取純粹的競價或者做市商製度,而是根據市場表現實行差別交易製度,即在做市商製度基礎上引入競價製,或者實行混合交易製度在競價基礎上引入做市商製。為了以達到活躍交易的目的對流動性較好的部分股票實行競價製,而對流動性缺乏的股票采取做市商製度,。
(3)實行嚴格的優勝劣汰機製
優勝劣汰機製指的是將一批核心企業進行刪選和培育後,將成長起來的優秀企業轉板到更高層次市場,並通過激勵作用對其他未上市的公司產生影響;與此同時,將一些不合格的企業退出市場,通過信號傳遞效應,逐步建立起約束機製,從而達到保證創業板市場的形象和質量的目的。
在已經運作成功的創業板市場上,其中一部分上市公司發展迅猛,市值規模甚至都超過了主板市場上的同類企業,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推動企業集聚和產業集聚的形成,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產業結構的變革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它們所產生的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不僅增強了創業板市場的吸引力,同時也會提高創業者的預期收益,進而激發人們的創業熱情。從成功的7個市場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的退市概率非常高。在1999~2001年間,NASDAQ和AIM退市公司分別占據了1995年以來本市場退市總數的40%和31%。1995~2007年,NASDAQ和加拿大TSX-V的退市公司甚至超過了同期新上市公司的數量,而韓國KOSDAQ、台灣OTC和英國AIM的退市公司也達到新上市公司數量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