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誌編輯階段。時間從2006年4月至12月。由8名責任編輯各負責一定數量篇目,實行分口把關,將360萬字分纂成40篇(180萬字)分誌初稿。資料性初稿撰寫階段,各篇目的牽頭單位已初步統稿。分誌編輯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按照二輪縣誌篇目進行編輯,對部門初稿作全麵審查、修改、補充。分誌初稿編輯完成後,由縣誌辦、總編室組織了內部交叉審查。又發回牽頭單位征求意見,作進一步完善。

第四,總纂合成階段。時間從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主要工作任務是製定《總纂方案》、縣誌《圖照與特載資料征集和編排方案》,對分誌稿進行總纂和再總纂。總纂階段,是縣誌彙總成書階段。總纂是縣誌編修的最終環節,也是關鍵環節。是將“眾手修誌”歸為一體,成“一家之言”,打造一部資治、存史、育人多目標於一體的高質量地情資料書。以科學發展觀重新認識縣情,適應信息時代需求,麵向社會各界,提供真實、準確、全麵、係統、權威、多元的縣情信息產品。要求誌稿達到指導思想的正確性、全誌的完整性、資料的可信性、詳略的藝術性和書寫的規範性。總纂按規範程序進行,嚴把政治關、資料關、體例關,使誌稿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縣誌的內容重點以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為主線,充分反映安嶽改革開放進程和成果;在兩大曆史變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和從農村、農業社會向城市、工業社會的變革取得的進展;經濟結構的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曆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現代社會文化的發展。突出安嶽地方特色,特別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時代特色。

總纂人員對各自負責的篇目實行分兵把口,總纂完成後進行交叉審改。再邀請部分退休老領導、老同誌審看、座談,聽取意見。將電子文檔發送各牽頭單位,征求意見。

2008年9月9日至9月27日,縣誌辦、總編室、承修單位、牽頭單位按縣誌編委會安排,舉行多邊會議,分篇評審首輪總纂稿。總纂人員再次進行修改。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總編根據編委會會審意見,修改完善,筆削文辭,彙總成書,完成全誌總纂。全誌設39篇205章804節,約120萬字。對篇章節進行了部分調整,一些篇目內容作部分改動或大部改動,一篇全部改寫,一篇合並。文字修改力求規範、統一。做到應改的改,應刪的刪,要素不全的進行補充,統籌材料取舍,處理交叉重複。

第五,審定出版階段。時間從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總纂送審稿分送縣誌編委會主要成員及相關同誌審看後,縣政府於2010年3月18日召開縣誌評審會。總編根據評審會意見,作進一步修改、補充、完善後,將《安嶽縣誌》(1986—2005)文稿報送資陽市政府審查、驗收。總纂人員又根據市的評審意見,對誌稿再作修改完善。資陽市人民政府發文批複,同意《安嶽縣誌》(1986—2005)出版發行。

縣誌編修中,縣誌編委會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特點,適時研究,提出具體要求。縣誌辦、總編室堅持業務會議製度,組織編修人員認真研討業務工作,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推動編修工作順利開展。

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對縣誌編修高度重視。縣委常委會專門研究《人物》篇人選人物標準等重大問題。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鍾毅,縣委副書記、縣長王宏斌多次對縣誌編修工作作出批示,解決實際問題,激勵編修人員積極性。

四川省地方誌編委會、資陽市地方誌辦公室的領導和專家對安嶽縣誌編修給予熱情關注和指導,省內眾多同行朋友給予不少幫助,縣內各承修單位的領導、撰稿人、資料搜集人員、各界人士積極支持,有力配合,安嶽縣攝影家協會提供幫助,多方共同形成的合力,使第二輪安嶽縣誌編修工作得以如期完成。在此,我們對大家表示真誠的謝意。

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多種原因,縣誌錯訛難免,敬請讀者朋友不吝指正。

安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二〇一〇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