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嶽城
(第一節)管委
駐縣城小西街。轄嶽陽、鴛大、石橋鋪鎮和城北、思賢、城西鄉,麵積280.84平方公裏。人口201530人,其中非農62016人,城鎮常住105139人。耕地麵積9706.73公頃。
1992年7月撤區公所,1995年10月建嶽陽工作委員會,2001年5月更名為嶽城管理委員會,2005年9月撤管委,各鄉鎮直屬於縣。
溪河以嶽陽河為主幹,發源於嶽源鄉彭家大坡腳下,流經城南,進人城郊,穿縣城而過,流人雙河口與涪江彙合。水庫14座,山平塘587口,石河堰239處,電灌站68處。
2005年農業總產值5.35億元,鄉鎮、民營企業總產值8.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109.3元,財政收人1370.5萬元。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及油菜、花生、檸檬、其他水果、蠶繭等。糧食總產量143601噸。以生豬為龍頭的牛、羊、雞、鴨、鵝、兔等規模養殖正在形成,年出欄生豬184263頭。
(第二節)鎮鄉
1嶽陽鎮
位於縣境中央偏東北,鎮政府於2002年由沱街19號遷至王家壩。原名鐵門城、在城廂、城中鎮、城關鎮,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位於嶽陽河畔更名嶽陽鎮。縣治所在地。
1992年,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安農、石橋6鄉和城郊、城鎮並人嶽陽鎮。1995年,城郊、安農、城西、城南和城鎮劃歸嶽陽鎮。城北析出建鄉,城東與石橋析出合並建石橋鄉。2001年5月城西析出建鄉。2004年底原農業局下屬關新村劃歸嶽陽鎮。2005年轄棋盤、曙光、新村、
紅雙、中七、船形、水觀、永興、七裏、五裏、南橋、竹林、文昌、白石、嶽一、深溝、嶽井、鄢山、寶定、長水、梓桐、萬壽、奎安、金花、望城、龍潭、賈島、關新28個村。工農業總產值16.43億元,財政收人443.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303元。
境域內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古跡賈島墓、陳摶墓、千佛寨和圓覺洞等多處文物景觀。明清時期縣城內建造的“九宮十八廟”,現僅存“文廟”1座。
90年代建農家樂18家。
溪河以嶽陽河為主幹。森林覆蓋率23.7%。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2005年糧食總產56982.4噸。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檸檬、桑樹,總麵積2732.87公頃。以養豬為龍頭的羊、牛、兔、雞、鴨、鵝等規模養殖正逐步形成。
鄉鎮民營企業有建築、建材、輕工、紡織、食品加工和機械製造、運輸、農副產品加工等。
20年間1901戶農民建樓房27.2萬平方米,由於全家外出務工經商等原因,閑置房634座,7 1615平方米。
交通方便。國道319過境,安遂(寧)、安內(江)、安大(足)、安樂(至)公路在此交彙。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舊城街道拓寬為24~28米的砼道街麵,50米普州大道建成。有公交車往返絲二廠、汽車總站、東站。
有鎮屬中學7所,小學9所,村小11所,在校生9463人,衛生院1所,病床40張,村衛生站24個。
1991年8月成立鎮老年人協會,1998年成立嶽陽老年大學。
石橋鋪鎮
位於縣城東郊區,1992年劃人嶽陽鎮,1995年城東鄉並人石橋鄉,與嶽陽鎮脫鉤,1997年建石橋鋪鎮。轄石橋、戲樓、幹拱、滴水、廣惠、洪壩、長龍、秀才、桅壩、風火10個村。工農業總產值5.15億元,財政收人1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213元。1999年被縣政府授予小康鎮稱號。
溪河以石橋河為主幹,有小型水庫3座。森林覆蓋率29.8%。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糧食總產1.7萬噸。油菜、花生、蔬菜、桑樹、檸檬種植566.67公頃。以生豬為龍頭的牛、羊、兔、雞、鴨、鵝規模養殖正逐步形成。農業總產值9044萬元,林牧漁比重占49.5%。
鄉鎮、民營企業總產值2.25億元。
20年間1448戶農民建樓房17.38萬平方米。閑置房289座,3.47萬平方米。
國道319線過境5公裏。村社公路216公裏,
烽火村被省政府授予文明示範村稱號,建有國家級檸檬科技示範園。資陽市、安嶽縣工業園區建在本鎮桅壩村。
有中學2所,小所12所。在校生1589人。衛生院1所,病床8張,村衛生站10個。
城北鄉
位於縣城北郊,1992年劃人嶽陽鎮,1995年再建鄉。轄油坊、離山、飛龍、畫梁、安堂、烈馬、安北、雙馬、陶海、古竹、筧水、柳溪、崇樂13個村。工農業總產值1.51億元,財政收人2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121元。1999年被縣政府命名小康鄉。
有小二型水庫3座。森林覆蓋率29%。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花生、蔬菜。2005年糧食總產1.32萬噸。2001年確定為檸檬基地鄉,種植檸檬246.67公頃。陶海村建千畝國家級高科技檸檬示範園。以養豬為龍頭的羊、兔、鴨、鵝規模養殖正逐步形成。
20年間,884戶農民建樓房11.38萬平方米。閑置房屋105座,1.83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