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濕度
1986—2005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3%。年最大值97%,出現在2005年1、8、9、11、12月,1994年11月、1995年12月。1988年12月次之,分別為93%~91%。其餘年均在90%~87%之間。年最小值13%,出現在1997年9月9日。1990年4月7日次之,為17%。其餘年份均在19%~30%之間。
六、氣壓及風
(一)水汽壓1986—2005年,平均水汽壓為208.5mP,年最大值218.2mP(1998年),年最小值為201.1mP(1992年)。平均月最大為7月(28.9mP),8月次之。1998年7月極大(30.8mP),1996年7月次之,其餘年份分別在29.4mP~26.9mP之間。平均月最小為1月,僅8.4mP。
(二)氣壓1986—2005年,平均氣壓為975.7毫巴,年最高值1005.4毫巴(1986年3月1日),年最低值950.2毫巴(1991年5月24日)。
(三)風1986—2005年平均風速1.6m/s,最大的年最大風速(最大兩分鍾平均風速)為11m/s(1990年11月)。20年間,出現瞬間極大風速(極大3秒鍾瞬間風速)達到或超過25m/s的是1999年8月2日和1993年4月25日。
2.最大風速的風向不止1個的,記n個;3.最大風速出現月份為3個月份或以上的,記n天。
(第三節)氣象
一、氣象監測
安嶽氣象局自1988年1月1日0時起在縣城龍王廟(鐵鋒路621號)龍鼻眼坡頂新站址作正式觀測記錄。觀測場海拔高度338.4米,方位:東經105。21’、北緯仍是30。07’。
觀測人員分別於每日08時、14時、20時(北京時)作三次定時觀測,02時由自記記錄代。1998年增設“9210”地麵衛星氣象信息單收站全套設備。2004年9月,開工建設自動氣象站和現代化觀測場,配備自動氣象站全套儀器設備。2006年1月1日正式啟用自動氣象站觀測記錄。
二、天氣預報
全縣天氣預報工作自建站至2005年一直進行。1986—1997年,製作天氣預報,用電話傳遞給廣電局播送。1998年,開始每日按時將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稿件送縣有線電視台製作成電視節目,每晚兩次播出。向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主要領導,相關部門及69個鄉鎮發布旬(月)《天氣預報》。將出現暴雨、大風、冰雹、寒潮低溫、連陰雨、幹旱等災害性天氣或有利於人們生產生活的連晴天氣,書麵發送領導機關相關單位。90年代以後,還通過固定電話、尋呼機、手機短信向單位及個人發布天氣情況。
三、人工降雨
1989—2005年,每年均開展人工增雨、人工防(消)雹作業。縣政府於1995年和2003年配置高炮牽車、輕型火箭運載車各一輛。並抽調民兵高炮操作人員,開展人工降雨防雹工作。在幹旱發生最重的1990、1993、1994、1997、1998、1999、2001、2002、2004年的九個年份中的3~10月,不分晝夜守候在龍台、興隆、周禮、白石岩等地開展人工增雨。1989—2005年,發射人工雨彈近萬發,促進作業年份年均增加降水100毫米,約占自然降水的10%左右。
(第四節)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