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清流河係清流河上遊。縣境流域分布於縣西南石景山丘嶺與雙堡寨丘嶺間。幹流源於文化鎮唐家石壩,向南經文化、九龍、清流、天寶、天林等鄉鎮,於天林代家橋出境,至石子鎮(內江)鬆林壩與小清流河彙合,於內江卑木鎮大河口流人沱江。較大支流有九龍溪、大平溪、天林溪、南熏溪、興隆溪、左家坪溪、護建溪。縣境流域麵積329.1平方公裏。
(4)小清流河大清流河主支。縣內流域分布於縣南部雙堡寨丘嶺與伍堡寨丘嶺與伍堡寨至沙田坡丘嶺間。幹流源於兩板橋鄉易家溝,由東向西轉西南經兩板橋、白塔寺、高屋、李家、元壩、努力等鄉鎮,於努力大墊衝流人內江縣。境內較大支流有千工溪、橋亭溪、和平溪、元壩溪、安仁溪、高屋溪、龍王衝溪、回龍溪、羅墊溪、大墊衝溪。縣境流域麵積221.2平方公裏。
(二)水位縣境溪河汛期為5至9月,汛期水位漲快落快變化幅度大,漲水麵流速小,6至8月洪峰頻繁。枯水期在10至次年4月,枯水位變化小,12月和1月水位最低。經1989年實測,大蒙溪河出口洪水最高水位10.63米(7月),枯水最低水位0.43米(12月、1月、2月),變差10.20米,全年平均水位3.84米;龍台河下遊洪水期最高水位14.31米(7月),枯水最低水位1.02米(12月、1月、2月),變差13.29米,全年平均水位3.91米。
(三)泥沙1986—2005年全縣溪河年平均含沙量為1.52公斤/立方米。
縣境泥沙流失量,沱江流域大於涪江流域。溪河輸沙量每年5月、6月汛期始增大,最大在7月、8月,最小在12月、1月、2月。
(四)水能資源
1.水能
2.水麵
縣境內各類水體最大水麵共2.85萬公頃,占縣域麵積的14.7%:可養水麵2.23萬公頃,占最大水麵的78%。
3.地下水
縣境西部地區地層多為遂寧組下段裂隙發育,藏水量較多,其餘地區地層多屬遂寧組上段和蓬萊鎮組,藏水量較少。
蘊藏量境內地下水永久資源(靜儲量)為5~7億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資源(動儲量)為7428萬立方米。其中涪江流域為3471萬立方米,沱江流域3957萬立方米。
可開采量地下水可開采係數為0.7,可開采量為5277萬立方米。其中沱江流域為2771萬立方米,每平方公裏可開采量為2.51萬立方米/年。涪江流域為2506萬立方米,每平方公裏可開采量為1.58立方米/年。
(第二節)氣候
縣域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冷氣團影響,形成冬幹少雨;夏季受暖濕的太平洋高壓和西伯利亞冷氣團的綜合影響形成旱、澇交替的氣候特點。春末夏初是南北氣流交替季節,西北幹冷空氣流減弱,南方暖濕氣流逐漸加強,5~6月南北氣流交鋒形成“梅雨”天氣。夏末秋初,南方暖濕氣流逐漸減弱,北方幹冷空氣流加強,南北冷暖氣流勢均力敵,形成9~10月多秋綿雨。
一、日照
1986—2005年,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是1156.8小時,占年可照時數的26%。近20年日照為減少趨勢。累年年平均日照1185.3小時。日照變化各季明顯,最多的是夏季462.2小時,比累年平均值491.4小時偏少29.2小時。冬季112.7小時,比累年平均值偏少5.4小時。春季多於秋季,春季354.8小時,比累年平均值355.4小時偏少0.6小時。秋季227.1小時,比累年平均值220.6小時偏多6.5小時,僅秋季接近曆史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