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低窪之國——荷蘭(1)(1 / 3)

說起荷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風車、鬱金香以及它強大的農業經濟,這些都是荷蘭的特色,聞名於世。很早以前,“荷蘭”一詞在日耳曼語中被稱為“尼德蘭”,即“低地之國”之意。在荷蘭的總國土麵積中,有一半以上是低於海平麵的,因此,它就被視為世界上的低地之國。然而,也正是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才造就了美麗的風車以及特色植物的出現。由於地勢低,經常會有被水淹的可能,所以聰明的荷蘭人不僅開創了圍海造田,而且發明了風動水車,由此解決了水患,體現了荷蘭人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荷蘭的國徽上有歌頌荷蘭人與海水搏鬥的字樣,刻畫了荷蘭民族頑強不屈的性格。荷蘭的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在西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節 歐洲大門——荷蘭地理

荷蘭位於歐洲的西部,西、北兩麵瀕臨北海,東與德國接壤,南接比利時,南北全長約300千米,東西向寬度約200千米。荷蘭的國土麵積不大,總麵積約為41864平方千米,約為德國的1/9。平時人們說的荷蘭其實是指荷蘭王國,它屬於西歐的一部分,在歐洲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於荷蘭在歐洲位居比較理想的登陸位置,因此它又有“歐洲大門”之稱。

1.低地之國

在世界上,荷蘭是有名的低地之國。雖然地勢低,但是比較平坦,隻有東部和南部分布著幾座山丘。荷蘭境內的最高點是位於東南方的法爾塞山,此處也是荷蘭、德國、比利時3國的交界處,海拔約為321米。荷蘭的西北部是國內的最低點,很多地區都處在海平麵以下。其中的最低點是位於鹿特丹附近的區域,大約低於海平麵6.7米。荷蘭境內像這樣的低地還有很多,據統計差不多占國土總麵積的1/4。

荷蘭是靠海國家,地勢較低,因此在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被水淹的情況。

為了能夠防止建設好的家園被漲潮的海水淹沒,荷蘭人采用圍湖造田的方法和風車發電,這些都為後來荷蘭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荷蘭靠海的地理位置,使它得到一個發展經濟的良機。靠海的地勢不僅使它擁有便捷的航運,還擁有了無限的能源。西歐3條著名的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及斯海爾德河,都要經過荷蘭境內才能彙入大海中,這樣更加凸顯了荷蘭在歐洲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使荷蘭的經濟發展成為一種外向型經濟,帶有很明顯的輻射性。荷蘭也因此成為曆史上中歐、西歐及其他地區貿易中轉的重要國家。荷蘭對外貿易的繁榮促進了國內農業的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荷蘭的地勢東南部較高,西北部較低。這種地形的出現是與曆史上地殼的變動有直接關係的。荷蘭東部和南部較高土壤大約形成於1萬年前結束的冰川時期。所以,荷蘭東南部的土壤由很多的沙和礫石組成。

而荷蘭西北部地區的地層形成的曆史比較短,距今不到1萬年的時間。

這個地區的土壤主要是由黏土和泥炭組成,土壤組成的不同造就了地貌上的區別,例如荷蘭東南部多小山丘,森林與草地交替出現;而西北部主要是一些地勢平坦的新生地。這些新生地主要是由荷蘭堤壩圍海形成的圍圩,地麵水位可以由人工直接控製。水位原來是用風車來控製的,現在使用的是現代化的泵送裝置。

荷蘭人對西北部的土地進行了改造,這是因為西北部地區的土地被大量的河流與運河切分,並且該區域在荷蘭的航運與水利等方麵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隻有對它們進一步改造,才能保證航運和水利的正常運行。

荷蘭的國土麵積不是很大,但是擁有多重地貌景觀,其中大部分是在人為的情況下形成的。荷蘭地勢低導致國內經常會發生水災,因此人們為了安定的生活不得不與自然相抗衡,在他們的研究下實現了修建堤壩、圍海造地、沼澤地排汲以及土地的農業利用等改製工作。這些改製方法的應用和推廣不僅為荷蘭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還為荷蘭的景觀增加了新的元素。例如本來用於整治水患的風車成為荷蘭的一大景觀。另外,在整治水患方麵,荷蘭還出現了一些舉世聞名的大工程,如須德海工程、三角洲工程等。荷蘭人似乎一直在與大海爭奪土地,這已經成為了它上百年曆史的一大持久的事件,並且帶動了荷蘭的文化發展。

2.氣候宜人

荷蘭不僅西北部與大海相接,就連它的境內也是河流縱橫。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具有冬溫夏涼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荷蘭的月平均氣溫是分季節的,例如1月份一般在2℃-3℃之間,7月份在18℃-19℃之間。全年氣候都比較濕潤,冬天不是很冷,夏天也不是很熱。很多人喜歡到荷蘭度假,正是由於它舒適宜人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