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提高、市場經濟的日益發達以及產品種類的日趨豐富,用戶消費的多元化選擇已經成為現實,人們的一切合理需求幾乎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擺在全球人們麵前的更突出的現實問題不再是尋找某一類產品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如何在琳琅滿目的產品和服務當中迅速選中最適合自己的東西。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新的全球經濟變化了的形勢。

適應全球經濟的這種變化,以品牌區分為競爭標誌的品牌經濟,已經在不知不覺地隨著全球經濟擴張的腳步降臨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在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還是發展中的國家或地區,奔馳、可口可樂、麥當勞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構成了全球化風景的一部分,國際品牌不折不扣地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的縮影,同時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一個全新載體。在品牌悄然擴張、浸染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的時候,品牌消費已經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人們的首選需求。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我國居民消費明顯集中於名牌商品,前10名品牌的占有率之和在70%~80%。可以說,我們已經迅速進入品牌經營時代。

落榜的中國品牌。2005年的中國企業、政府及學術界似乎是一夜之間習慣了使用“中國品牌元年”這樣一個令人振奮的叫法。元者,始也,從一從元,“品牌元年”這個形象的指稱宣告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同步進入了品牌經濟時代,預示著中國企業漫長的品牌之旅的開始,要求中國企業今後在全球市場上的搏殺不再僅僅是產品質量和價格等的競爭,而應該更多地依靠品牌。品牌在經曆全球經濟的巡回洗禮後,終於在中國大規模地紮下了根。

但事實遠遠沒有“中國品牌元年”這樣的口號那樣令人樂觀與振奮。

還是一組來自國外的報告數據。2005年8月1日,美國著名商業雜誌《商業周刊》最新一期的“全球品牌100強”榜單出爐。可口可樂繼續以675.25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蟬聯冠軍,緊隨其後的是微軟(650.9億美元)、IBM(537.91億美元)、GE(441.11億美元)和英特爾(335.0億美元)。這5個名列前茅的品牌的總價值超過2660億美元。

僅僅這些富可敵國的數字就可以讓人瞠目結舌。我們並不奢望自己的品牌進入這樣一個頂尖級品牌“俱樂部”的領先榜單。但是,令國人耿耿於懷的是:100個品牌中有52個屬於美國,9個屬於德國,7個屬於法國,6個屬於日本,韓國的三星和LG兩大品牌也榜上有名,為何就是沒有中國品牌的蹤影?中國品牌為什麼就進不了世界100強?為什麼“Made in China”風行全球,我們的產品產銷量有那麼多個第一,我們的品牌卻在世界排行榜上紛紛靠邊站?中國品牌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中國製造的尷尬。與中國品牌落榜遙相呼應的是“中國製造”在全球的風行。隨著近年來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進一步分化,中國製造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國逐漸取代日本、歐洲等地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並成為世界製造生產鏈中的重要一環。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著名品牌都可以在中國找到他們的生產加工廠家,西門子、菲利浦、伊萊克斯、GE、東芝、諾基亞、摩托羅拉、戴爾、IBM……包括家電、電子玩具、集裝箱等領域的170多個“中國製造”產品產銷量世界第一,不少產品產銷占全球比重超過60%、70%,甚至80%。

與“中國製造”產銷量排名靠前不相協調的是,我們的產品銷售額卻並不高!比如鍾表,我國現在的鍾表產量占世界鍾表產量的85%,也就是全世界生產的100塊鍾表裏麵就有85塊是中國製造的。我國的產銷量很大,瑞士的產銷量卻很少,但是,我們的銷售額還不到人家的20%!

不僅如此,中國製造作為整個產業鏈的最下端,在利益分配上也隻是得到了可憐的一杯羹。有人舉芭比娃娃的例子談到,一個售價9.99美元的芭比娃娃,扣除原材料成本0.65美元,到最終消費者手中時總共增值9.34美元。“中國製造”在這塊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隻分得了0.35美元,占4%不到,美國的玩具廠商和零售商得到的是我們的23倍之多!

銷售額和利益分配問題還隻是“中國製造”的冰山一角。從全球分工的角度來看,中國之所以可以迅速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一環,在於中國擁有低廉的人力資本。OEM的產業轉移是根據梯度理論進行的,當中國的勞動力價格高於別的地方的時候,就會往別的地方流動。隨著整個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泰國、越南等都擁有比中國便宜得多的勞動力價格,他們都將成為中國有力的競爭對手。

“中國製造”迅速崛起還與中國所付出的巨額資源和環境成本分不開。經濟要發展,就要消耗能源,“工業化過程就是一個消耗能源的過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如是說。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但同比,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多倍。2003年,我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我國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約合50億噸。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約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創造的GDP僅相當於世界總量的4%。每增加1億元GDP需要投資高達5億元。數量主導的增長模式帶來了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損耗。我國目前80%的水資源遭到汙染,這可能帶來健康危機。中國2005年消費了21億噸煤炭,照這樣的消費趨勢,未來10年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將增加一倍,中國的煤炭儲量占全球的12.6%,但煤炭消費量卻占世界的1/3多。以靠高能耗來維持高速發展的模式使我們付出了比別的國家大的多的代價,不可再生資源和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加工製造業對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追求成為“製造大國”的同時,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國際加工的車間,中國企業可能淪為為國外品牌打工的“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