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悠久的文明,獨特的文化(4)(2 / 2)

“塔”是古印度梵語“浮屠”的音譯字,佛舍利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凝結成的小顆粒,而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阿尼哥接受了營建白塔的任務後,經過長時間的思索,最終決定采用尼泊爾的佛塔樣式來建造。這種尼泊爾佛塔的藍本是古印度覆缽式佛塔造型,塔身主體像一個倒置的缽盂,由於是沿襲藏傳佛教的樣式,所以又被叫做“喇嘛塔”。

阿尼哥花費了近9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可謂廢寢忘食地工作著。1279年,這座妙應寺白塔終於得以建成。整座佛塔高50.9米,磚石結構,通體潔白,其建造工藝之精巧、算度之準確,令人稱奇。

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個巨大花瓣組成的蓮花座和塔座相連。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細的呈圓錐狀的“長脖子”,叫相輪,因相輪有13道圓環,也叫“十三天”。這座融合了中國和尼泊爾佛塔建築藝術的白塔,既適應宗教活動的要求,又達到“壯觀王城”的作用。當它在元朝的首都淩空而起時,京城市容頓時增色不少,“金城玉塔”的盛名轟動一時。元代碑文中寫道:“如果不是建造得這樣壯麗,就無法顯現出它的尊嚴;如果不是建造得這樣雄壯,就無法顯示出它的君臨天下的氣概。”忽必烈喜出望外,當即命人從白塔向四麵各射一箭,劃出了一塊麵積達16萬平方米的土地,他親自下令,以這座白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妙應寺白塔的建成,不僅為中國古老的佛塔增添了新型的種類,也給藏傳佛教的覆缽式塔製定了中央模式。妙應寺白塔不僅是阿尼哥最輝煌的藝術傑作,也成為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是進入中原的第一大塔。其他的塔,如北海的塔等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過來的。毫無疑問,這位尼泊爾工匠對元代建築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當時,凡元代京都寺觀的塑像,大多出於阿尼哥之手。他又收當時中國的知名畫家、雕塑家劉元為徒,將印度﹑尼泊爾等佛教造像藝術傳入中國,從而使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生了重大變化,並影響到明清兩代。阿尼哥後來還受忽必烈委托,修複了宋代遺留下來的針灸銅像。

針灸銅像是北宋時期的王維一設計製造的,其製造工藝非常精細,上麵人體的經脈一目了然,每個穴位都有一個對應的針孔。據說當時禦醫進宮之前都要依此進行嚴格的考試,考試的時候銅像裏注滿了水,針孔封上蠟,醫生考試時一針下去要紮到穴位,紮到穴位裏麵的水就會冒出來。到了忽必烈時代針灸銅像已經破爛不堪了,很多人對它都進行了修複,但都未能修好。阿尼哥接受了這個挑戰並最終圓滿完成了針灸銅人像的修複工作。1273年,元政府設立“諸色人匠總管府”統一管理營造、雕塑、冶鑄及工藝製作,阿尼哥被任命為總管府總管。5年後,忽必烈授予他光祿寺大夫、大司徒,兼領將作院使,掌管金、玉、織造等手工藝品的製作。1305年,61歲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

阿尼哥自從進入元大都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祖國。阿尼哥在中國的45年中,不僅創作出題材廣泛、藝術精湛、風格迥異的宗教作品,而且培養了大量傑出人才,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一生當中一共建造了3座大塔:西藏的黃金塔,北京的白塔和五台山的大佛塔。他主持修建建築10餘座,塑像、繪畫作品不可計數,為喇嘛教在內地的傳播,為漢、蒙古、藏各族美術的融合,為中、尼兩國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影響深遠。在中尼文化交往的1600年的曆史長河中,阿尼哥對中國的建築藝術可以說是留下了最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