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悠久的文明,獨特的文化(1)(2 / 3)

這一時期,小說家古魯·伯勒薩德·邁納利、帕瓦尼·比丘、布什格爾·沙姆謝爾、馬德裏迦·伯勒薩德·戈伊拉臘、皮·迪瓦裏和維希沃希沃爾·伯勒薩德·戈伊拉臘等人發表了許多描寫下層人民窮困潦倒、婦女無權等暴露社會黑暗的作品,推動了近代尼泊爾文學的發展。不過,有些作品雖然反映的也是社會現實,但更多渲染的是個人修養問題,沒有觸及社會本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0世紀40年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人民群眾積極鬥爭的精神也開始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伯·格·沙姆的劇作《我》、《木恭達和英蒂拉》,古·伯·邁納利的《抵押》,就是反對童婚和要求提高婦女社會地位的作品。維·伯·戈伊拉臘的《罪惡的眼鏡》和《拉黃包車的人》等作品,以描寫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來揭露統治者的罪惡。此外還有倫·辛·邦格德爾的《國家的外麵》、《娘家》和《跛子的朋友》等。

1951年,拉納家族的統治被終結,文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這一時期,各種題材的作品大量湧現,如爭取民族獨立,追求個性解放、社會平等、生活自由,要求提高婦女地位等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哈裏德耶·金德爾·辛赫·伯勒坦的小說《一座墳墓》、戈巴爾·伯勒薩德·裏瑪爾的長詩《母親的夢》、維賈耶·馬拉的戲劇《活著的死人》以及皮·迪瓦裏的獨幕劇《為何當大臣》,就屬於這類作品。

第二節 藝術——曆史的觀照

能充分體現尼泊爾文化價值和特點的還有建築,它詮釋著古代尼泊爾的建築美學。這個國土麵積不大的國家,有數座建築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其建築藝術一樣,尼泊爾的大部分手工藝術作品也源於宗教文化。從著名的佛教唐卡繪畫,尼瓦爾繪畫到傳統的手工木雕和銅雕,甚是豐富。其他藝術包括歌劇、音樂、舞蹈等,均反映了尼泊爾社會不同的發展時期。

1.尼泊爾的旋律——雪域雪風來的天賴之音

尼泊爾無疑是一塊神秘的地方。那裏一座一座的喇嘛廟懸在半山腰的雲端中,若隱若現。居於佛教聖地的尼泊爾人無疑是虔誠的。一直以來,他們用這種純潔的音樂洗滌心靈。

這音樂,就如天籟之音。

由於地理、曆史及民族等多種因素,尼泊爾大體上形成了兩種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山區音樂與平原地區的音樂。山區音樂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多使用二拍子,曲調較平穩,經常在一個八度內進行,可以看出西藏音樂對其的影響。平原地區的音樂主要是六聲或七聲音階。有大量的複拍子和裝飾音。尼泊爾的民間歌曲較為豐富,民間歌舞曲是常見的體裁,印度音樂對它的影響較大。尼泊爾的主要樂器有:薩倫吉琴、多拉克鼓、號筒、沙赫奈依管、笛等。尼泊爾的音樂多用鼓來伴奏,有南亞那種特殊的滑音,與中南半島泰國、緬甸、越南的音樂情調有相似之處。尼泊爾的宗教祭祀、節日婚喪演奏的傳統宗教音樂與情歌和抒情的民間歌曲,讓尼泊爾音樂有了更多的元素,音樂主題多表現勞動生活、談情說愛,其韻律多樂觀詼諧、節奏明快……尼泊爾的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尼泊爾民族淳樸豪爽、快樂歡快的性格。尼泊爾的音樂有跳躍的節奏,伴以熱鬧的演唱和樂器,與一般的音樂有很多不同,仿佛是隨興的吆喝,陌生的語言又像念經一般,仿佛這個國家的顏色一樣,誇張而豔麗,民族味十足。

尼泊爾把主要從事民間音樂活動的藝人稱為“達曼依”和“蓋雷”。

達曼依平時以裁縫為職業,每逢宗教節日和民間喜慶活動,他們便被雇去奏樂助興。蓋雷原是18世紀時的宮廷樂師,19世紀後淪為流浪藝人,他們善唱抒情歌曲、敘事歌曲和宗教歌曲等。

尼泊爾的專業音樂創作遵循印度古典音樂的理論,采用來自印度的各種拉格。宗教歌曲在尼泊爾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內容主要為讚頌印度教的大神,也有敘述佛祖生平的事跡。尼泊爾皇家學院於1957年成立,專門指導全國的文學藝術工作,促進本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廣播電台經常舉辦一些以民間音樂為主的音樂欣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