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與“神”挽臂同遊(4)(1 / 3)

依過去的傳統,每年尼曆五月一日(公曆8月間)開始,要持續8天。

節日期間,人們趕著牛或化裝成各種各樣的牛,在街上列隊行進,擊鼓奏樂,歌舞狂歡。隨著時間的流轉,節慶的時間和內容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上街遊行這一儀式卻一直保持了下來。

1962年尼泊爾政府正式規定黃牛為國獸,政府下令嚴禁宰殺黃牛,違者處罰勞役。當黃牛老弱體衰難以尋食時,便把它送入“國獸養老院”,安享晚年,老死之後,安排厚葬。在尼泊爾牛節期間,婦女們都穿起了紅色的紗麗,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都紮上了鮮花,門前擺放著放滿水的大銅盆,上麵漂浮著冒著香氣的花瓣。尼泊爾人還會把已經去世人的照片擺在神牛模型身上,預示著神牛會帶領亡靈步入天堂。家族中的少男少女也化妝成牛的形象,家族成員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鼓號齊鳴,一起湧向皇宮廣場。這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清明節,但清明節略帶點感傷的色彩,而尼泊爾人用歡樂的形式告慰先人。

牛節期間,披紅戴花的黃牛可以在加德滿都的大街上很悠閑地行走,所到之處,到處都有人們的喝彩聲。

黃牛背上披著黃底紅字的“鬥蓬”,在主人的嗬護下慢悠悠地走過來。牛群的後麵是樂隊,六七個男人分別敲著尼泊爾傳統的長鼓,吹著用長棍兒支起的細長小喇叭。

隨後的一個紅色華蓋下,三四個盛裝的男孩兒腰圍草裙,頸掛花環,頭戴用鮮花、彩盤、小旗和彩繪裝飾起來的紙做牛頭,臉上大都畫著誇張的黑胡須。當這些男孩兒們走過來時,又有許多身著彩色紗麗的婦女趕上前來把一些類似小餅一樣的食物塞到孩子們手裏。一眨眼的工夫,這些食物就被陪伴著孩子的大人們裝進了隨身攜帶的手提包裏。在這些裝扮成牛的男孩兒們的後麵,是由年長的男人組成的歌唱隊伍。他們和著前麵樂隊的旋律,高唱著宗教聖歌。再後麵即是隨行的隊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混雜在其中。人們擁擠著行進在狹窄的街道上,根本分不清哪個是遊行隊伍,哪個是人群。不過,他們的表情都是相似的,都是虔誠的。

尼泊爾牛節樂隊中有尼泊爾傳統鼓樂、外來的銅鼓洋號,也有現代的電子器樂等;扮牛男孩兒的衣著有的是白衣白褲、藍衣藍褲,也有的是黃衣白裙;華蓋傘也有黃色、白色與紅色等多種顏色……各個遊行隊伍雖然所奏的音樂不一定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音樂是歡快的。在整個隊伍的行進過程中,鼓手、樂師和歌者都全情投入。

聽著他們的歌聲和樂聲,你會受到強烈的感染……行進在這一節慶狂歡隊伍中的主要是信奉印度教的尼瓦爾人;信奉佛教的尼瓦爾人自己並不裝扮成牛,但他們有時也會沿街跟隨著遊行隊伍;遊行結束之前,人們不能進食;遊行結束之後,人們還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求在節日的歡樂中消除一年的勞累和艱辛,忘記憂愁和痛苦;還有就是牛節這天,那些即使不上街遊行和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們也不再上班和幹活,而是悠閑地在家休息、享受。他們認為,隻要這天過得舒心、幸福,那麼這一年都會舒心、幸福。

黃牛是尼泊爾最重要的動物神靈,很多印度教寺廟裏都供奉著神牛像。在尼泊爾,宰牛會遭到很嚴重的處罰。尼泊爾一位婦女,由於宰殺了一頭牛,結果被判了12年的有期徒刑。在印度教徒居多的尼泊爾,尼泊爾的印度教徒每天早上都要拜牛,在印度教徒的眼中,牛是神聖的;牛的神聖地位不隻存在於一般人心目中,也獲得法律保障。

尼泊爾法律禁止宰殺牛隻,違反者最重可處12年徒刑,教唆殺牛也得坐6年牢。

在尼泊爾,蛇也是保護神。蛇被尼泊爾人認為是抵禦邪惡的神靈。加德滿都許多老王宮的建築中都有蛇的雕像。

每年尼曆四月的第5天是蛇節。各家各戶清晨將蛇神圖貼在房門上方,並擺上一些檳榔、油菜子等,對蛇神圖進行禮拜,祈求保佑。此外,猴子、鴿子等大多數在尼泊爾能看到的動物都是“神仙”。神仙當然是用來敬的,而不是用來吃的,所以尼泊爾人一般隻吃雞肉和蔬菜。相對而言,很多人喜歡的貓在尼泊爾卻極少見,因為尼泊爾人認為貓是邪惡的化身。

第三節 禮儀禁忌——穿越曆史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