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感受“神”之國度的魅惑(1)(2 / 3)

現在尼泊爾中部的丘陵、河穀和高地則散布著印度亞利安語係及藏緬語係的人們,南部則是許多印度種族聚集的地方,有著各式各樣令人迷惑的遺跡。

2.民族組成——雪山腳下的大融合

海拔1200米至2500米的山間盆地,以及寬度為20千米至40千米的南部低窪地帶,生活著大部分尼泊爾的居民。北部高山穀地則人煙稀少,4千米以上地區根本沒有永久性居民點。加德滿都平原人口最為稠密,每平方千米高達800人。近幾十年來,尼泊爾人口密度不斷加大,原因是無土地的印度農民也不斷移居尼泊爾。

尼泊爾境內生活著很多的民族,例如:尼瓦爾人、塔芒人、古隆人、馬嘉人。他們是尼泊爾最早的定居者。公元11~13世紀,印度的雅利安人遷入尼泊爾,他們帶來了印度教和種姓製度。自此,尼泊爾的民族、人種、宗教信仰等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在馬拉王朝統治下,其主要居民是尼瓦爾人。16世紀中葉,在尼泊爾西部興起並於18世紀統一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其主要居民是廓爾喀人。廓爾喀人是拉其普特人、卡人混血後裔與當地馬嘉人、古隆人、鬆瓦爾人、塔芒人等混合而成的,後經長期曆史發展,逐漸形成今天尼泊爾領土上藏緬語族和印度語族兩大支係的民族,共約30個。在人類學上,講藏緬語言的民族基本屬於蒙古人種,而講印度語言的民族基本屬於歐羅巴人種。然而,在中部地區,兩大人種的類型特點互相滲透、混雜的現象已經十分明顯。

此外,印度人帶來的種姓製度,對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廓爾喀人亦稱尼泊爾人,730萬人口,占全國居民的54.4%,聚居在中部遜科西河、甘達克河和卡爾納利河河穀。在加德滿都穀地與尼瓦爾人交錯雜居。與廓爾喀人近似的塔魯人有58萬,分布在尼印邊界地帶,大部分聚居在拉普提河穀地。尼泊爾南部地區全是講印度語族語言的民族,有比哈爾人245萬、印度斯坦人20萬、孟加拉人2萬等。

他們都來自印度。在人類學方麵,廓爾喀人部分屬於或近似歐羅巴人種類型,部分屬蒙古人種。尤其塔魯人,雖然語言是印度語族,在體質特征上卻明顯地屬於蒙古人種。廓爾喀人信奉印度教,他們所在地區經濟在國內是較發達的,主要從事農業和手工業。

講藏緬語族語言的各民族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區,多同廓爾喀人雜居。尼瓦爾人60萬,聚居在加德滿都穀地,占那裏居民的50%,在各大城市中也占相當大的比重。尼瓦爾人文化水平較其他民族高,建築、雕刻、繪畫均達到較高水平。關於尼瓦爾人的來源問題,學術界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一說為史前時期就已在此定居的原住居民;一說來自喜馬拉雅山以北地區;一說來自南印度海岸。尼瓦爾人屬蒙古人種,但已混有相當多的歐羅巴人種特征。他們從事手工業、商業和農業。塔芒人亦稱穆爾米人,有78萬,主要分布在加德滿都穀地以西、以北和東北的高山地區。在加德滿都穀地以西的中部山區住有古隆人26萬、馬嘉人42萬等,還有拉伊人33萬,其中包括純拉伊人(也叫金達人)、基蘭蒂人、坎布人、雅卡人以及林布人,主要分布在尼泊爾東部地區。

克拉底族是對拉伊族和林布族的統稱,其實還應包括雅卡族,克拉底人主要聚居在尼泊爾最東部的阿龍河兩岸,其使用的克拉底語係由多種方言組成,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克拉底人的體型屬蒙古人種類型,膚色淺黃,臉部扁平,眼似杏仁,眼眉細長。拉伊族是克拉底族中最大的一個支族,人數最多。他們在傳統上一直居住在尼泊爾東部的阿龍河西岸,後來有一少部分人移居東特萊平原靠近印尼邊境的地區;另外還有少量的拉伊人散布在加德滿都穀地及其西鄰山區裏。林布族是克拉底族的第二支族,主要聚居在阿龍河以東的地區。林布族的傳統居住區西起阿龍河,東至尼印邊境,包括柯西專區的特拉圖木、桑庫瓦薩巴、丹庫塔等縣和梅奇專區的塔普勒瓊、潘奇塔爾和伊拉木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