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從定下了連鎖經營的發展戰略,標準化問題就被全聚德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因為連鎖的前提就是標準化。中餐的標準化一度被業內認為“不可能”,可全聚德不信這個邪,偏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過去,中國人炒菜標準都不清晰,都是‘溫火’、‘旺火’、‘鹽少許’之類的模糊概念。可‘溫火’是多少度?‘旺火’是多少度?‘鹽少許’是多少克?‘薄如鏡’究竟指多厚?如果沒有個統一的標準,就很難保證菜品口味的一致性。”為了製定全聚德特色菜品的統一操作標準,全聚德的廚師還真的較了真。他們用天平來稱花椒的重量,用紅外線測溫儀來測量爐火的溫度,用千分尺來量薄餅的厚度……經過1年的努力,40多道特色菜品的標準被製定了出來,全聚德又通過講課等方式,將標準在各門店貫徹下去。
除了製定菜品的操作標準外,全聚德還特別注重專有技術的物化。比如研發各種全聚德的專用調料配方,由廚師長統一控製;開發烤鴨的專用設備,用智能烤鴨爐替代傳統的明火果木掛爐工藝等。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保證各門店菜品風格一致,而且有利於全聚德保留自己的傳統秘方不泄密。目前,全聚德烤鴨所專用的鴨坯、甜麵醬、荷葉餅等,均已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3.轉變服務觀念“文化營銷”強化品牌影響力
在解放前,吃得起全聚德烤鴨的主要是達官貴人。在計劃經濟年代,餐飲業本來就是賣方市場,全聚德又承擔著外事接待任務,在外國元首、政界要員的經常光顧下,全聚德自然是“皇帝女兒不愁嫁”。
就像當年張瑞敏砸冰箱喚醒了海爾職工的質量意識一樣,拆掉大理石櫃台的舉措向全體全聚德職工發出了轉變服務觀念的強烈信號。因為全聚德領導已經意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聚德隻有放下身段,主動營銷,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主動。
近年來,全聚德接連舉行了一係列大型營銷活動,如建店135周年時舉辦的“第一億隻全聚德烤鴨出爐儀式”;前門大街改造時,前門全聚德烤鴨店停業舉行的“百年火種保留儀式”等,均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百年全聚德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為此,全聚德在和平門店,騰出整整一層樓的麵積,建立了自己的展覽館,向來賓展示全聚德的百年曆程。此外,全聚德還將散落在檔案館中的史料挖掘出來,出版了一係列介紹全聚德的圖書,如《全聚德故事》、《全聚德史話》、《全聚德與名人》等等,並針對兒童推出了介紹全聚德曆史故事的小人書。看來,肯德基、麥當勞從娃娃抓起的營銷策略也被全聚德借鑒了過來。2004年,以全聚德曆史故事為背景的32集電視連續劇《天下第一樓》登上銀屏。在節目播出的2個月時間裏,全聚德幾乎店店排隊,營業額增長了50%以上。文化營銷對全聚德品牌的推動力由此可見一斑。
“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是周總理對全聚德金色牌匾的精辟詮釋。如今,這塊閃光的金匾,不僅為我們講述著全聚德的百年滄桑,更記錄下新一代全聚德人的創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