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洪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在寧波期間,浙江萬裏學院的閆國慶院長與關鍵點的黃江偉先生邀請我為慈星這家企業的一本案例研究書籍作序,並向我詳細介紹了慈星的發展、現狀以及所取得的成績。對這家企業雖然不很熟悉,但是其發展的軌跡與趨勢卻是熟悉的,一個是傳統製造業依靠模仿借鑒以及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的蛻變之路;一個是借助國際經濟結構調整期,把握機會進行行業內國際技術、人才、市場資源再整合的國際化之路。

現在很多地方提出要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一個重要的任務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製造業和工業不需要繼續發展,我們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還遠沒有完成。首先,我們的工業,特別是製造業還比較落後,不能說工業化任務已經完成。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它的重要基礎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礎,製造業的水平已經非常高。現在美國的製造業占GDP比重雖然隻有11%,但是這11%非常了不起,可以說我們的製造業和它的製造業相比,相差太大。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化,也離不開工業化及需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其次,服務業領域改革目前還是滯後的,很多領域行政性、壟斷性還很強,工業經濟改革是走在服務業的前麵,工業經濟必須在工業現代化繼續完成的條件下來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這是一個既定的格局,兩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三是中國需要硬實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社會主義的製度建立和保障需要有實物做基礎,這樣才會有堅實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精神實力。像慈星這樣的企業,從粗放式的傳統製造業走向科技型的新興製造業,這樣的產業堅持、科技創新是需要更多中國製造業企業積極踐行的。

我國企業需要從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經濟開始緩慢複蘇後的形勢中把握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動向、挑戰與機遇。尤其是帶來的機遇,顯然已經被慈星這樣的企業,自覺不自覺地很好把握了。譬如,世界需求結構變化孕育我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新優勢,由於發達國家需求恢複緩慢,體現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互補性的出口產品特別是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增長彈性變小,而體現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互補性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增長彈性變大。這種新的需求將帶動我國進一步發展先進製造業,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和提升。我國應利用這一機遇,加快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

同時,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孕育我國吸引人才和科技創新的新優勢。一直以來,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人才流向不均衡,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向發達國家,窮國人才流向富國。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對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就業機會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對海外人才產生了很大吸引力。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許多地方政府派團到歐美國家招攬留學人才歸國,取得很大成效。預計“十二五”期間,將會有更多海外人才來到我國參加建設。這些人才對增加我國人力資本積累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將起到重要作用。這方麵,我們在慈星的發展曆程中也能看到不少精彩的案例。

因此,雖然並不很熟悉慈星,但通過本書依然能夠看到一個企業、整個製造業、中國經濟在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所麵臨的問題、挑戰與機遇。麵臨這些挑戰和機遇需要企業具備更強的全球化視野、全局性思維、全方位整合的能力。慈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也總結了階段性的文字成果,那麼與更多的企業分享無疑也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