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服飾(1 / 1)

古代人的衣服

中國古代,等級製度森嚴,受這種等級製度中《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思想文化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衣服除能蔽體之外,還被當做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工具。

自人類服飾文明誕生,衣服走出唯一實用目的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開始豐富多樣了。在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衣服是一個人地位的外在標誌與身份的象征。

中國古代,等級製度森嚴,受這種等級製度中“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思想文化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衣服除能蔽體之外,還被當做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工具。

《禮記》中對衣著等級製定了明文規定:“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亦有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

賈誼在《新書·服疑》中提到:“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說的就是服裝製度是朝野施政的重要製度與手段,衣著服飾就是等級最好的標誌。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規定。

據《中國曆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唐以官服色視階官之品。”“舉子麻之通刺,稱鄉貢。”

例如在清朝,對於黃色的使用是有禁例的,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古代的“白衣”、“烏衣”也各有所指。“白衣”在古代為身份較低賤者所穿,如仆役、庶民等,所以古時常用它來借指庶民,也泛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西廂記》中的相國夫人有言:“俺三輩不招白衣女婿”,就是因為張生沒有功名而不願嫁其女。“烏衣”是下級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飾。三國時,東吳禁軍駐紮在南京夫子廟文德橋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軍隊被稱為烏衣營。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中喝道:“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透過等級社會中服飾的變換,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階級人生的悲喜沉浮,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