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人死後有沒有靈魂,靈魂又去了哪裏?”
“人一理,地萬物和人,都統一於理,都由理而生,最後歸於理。”
“也就是人死後靈魂歸於理?”
“非也,人一理!人本來就存於理之中,世間萬物都源於理,人就是理的一部分,生與死不過是存在的形式不同罷了。因此人必須依照理行事,謹守仁、義、禮、智、信……”
正在滿台王城內理的是高麗國大王王顒和雲台學宮派出的遣日使蘇適。
今是王顒賜食犒賞三軍的日子,同時也是為大宋使團送行的日子。除了觀軍容使童貫和跟隨他前來的一些武官之外,其餘的使團成員,都將在今日下午離開開京城。
離開的使團成員還有兩個去向,劉逵將帶領大半個使團返回宋國。而蘇適則將率領剩下的人,往日本國去傳播儒家理!
去日本國傳理的事兒,可是讓王顒、林幹、尹瓘等等一票熟讀儒家經典的高麗君臣大吃了一驚。
日本國那幫妄自尊大的蠻子閉關鎖國快兩百年了,外國的使臣去了都吃閉門羹,現在會接受宋國的儒家使團去傳道?
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王顒等人就像使團索取了《理》回去研究了。
一番研究之後,高麗君臣們分成了兩派。即將帶兵出征的高麗國門下侍郎兼平章事林幹和知樞密院事尹瓘這批高麗進士,都認為《理》是對的!
理肯定是有的!人欲肯定也是有的!
要是沒理,憑什麼自己能夠成為高貴的兩班朝臣?要是沒有人欲,為什麼那幫賤民府兵會為了米飯、肉湯山呼萬歲?這是人欲啊!黃米(粟米)和泡菜不是一樣能填飽肚子嗎?和米飯、肉湯也沒多大不同吧?
所以自己當兩班重臣,自己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當兩班重臣就是理!而賤民們就要滅掉想頓頓吃米飯肉湯的人欲,都好好種地交租子去!
另外,現在高麗國的和尚尼姑有點多了!占了那麼多的土地,蓋了那麼多的寺廟……這個不合理吧?是不是應該把寺廟拆了,把土地分給兩班貴族,讓和尚尼姑都還俗去勞動?
而高麗國王王顒卻是不大相信《理》,憑什麼存理就要滅人欲呢?憑什麼道德就是理呢?憑什麼“仁、義、禮、智、信”就是理?憑什麼哥哥就不能喜歡妹妹——當然了,這個不是王顒反對《理》的主要原因,因為王顒沒有娶自己的姐妹,他老婆姓柳。
但是他的王位是篡奪來的!這可是大大的人欲啊!他的侄子王昱好好的一個大王,被他勾結宰相邵台輔、上將軍王國髦發動政變推翻,先是被架空,然後被迫讓位,再然後就不明不白死了,享年14歲……這事兒幹得不仁不義,不禮不信,肯定是有違理的。
雖然王顒不知道燒了多少香,念了多少經想要彌補自己的罪過。但是要他滅人欲——把篡奪來的王位交出去,那是萬萬不能的!
所以王顒依舊相信佛教,大不了再多建幾座佛塔寺廟,多養一點和尚尼姑幫著念經。
不過不相信《理》的王顒也沒有太計較這事兒。
而且王顒知道蘇適是蘇東坡的侄子,也知道蘇東坡現在得到了重用,當了副相,所以詢問了幾句之後,就對蘇適:“日本國是蠻夷之邦,其國主自稱皇,妄自最大到了極點,貴使此去一定要處處謹慎,千萬別惹惱了那邊海島上的蠻夷。”
“謝大王提醒,使明白了。”
王顒點了點頭,“這樣吧,寡人派閤門袛候出推使尹彥純(此人是尹瓘的兒子,娶了王顒的姨子)陪同你們一起去日本國的博多吧。”
“使多謝大王。”
蘇適連忙稱謝。
他在開京的這些日子繼續在用生命花錢,和一幫高麗國的官N代都交上了朋友。其中就有尹瓘的兒子尹彥純,而且他還向尹彥純宣傳了《理》的優點,還勸尹彥純把自己的庶子送去大宋的雲台學宮留學……總之,他和尹彥純早就是好哥們了,根本不擔心在南去耽羅國的途中會遇到來自尹彥純的阻力。
而且,在離開海州的時候,武好古已經關照過了,大宋國百分之百承認耽羅屬於高麗,不管是藩屬還是郡縣,大宋都不過問。
大宋隻是想以耽羅為跳板進入日本國而已,而且大宋還歡迎高麗儒生和大宋博士一起完成向日本國傳播儒家大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