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曾被許多民族學者譽為民族學研究的“黃金寶地”,之所以會有如此美譽,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則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異常豐富。據《貴州省誌·民族誌》中所載錄的數據,貴州現有民族成分49個,其中,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佘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滿族、羌族為貴州的世居民族。這些不同的民族都保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質,它們共同構成了貴州民族文化的絢麗景觀。二則貴州在曆史上較少受到各種外來幹擾,又有巨嶺惡瘴作自然壁壘,加之地處荊楚、巴蜀文化的交彙地帶,成為古老華夏文化的天然儲存地、多種地域文化的沉積帶,因此,留下了很多古老文化的活形態。正是這些緣由,才吸引了眾多人類學家在貴州的田野踐履,從而不斷地拓寬與延展了貴州民族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回溯曆史,貴州民族學研究始於20世紀初,到今天,已有近百年的曆史。在這近百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貴州民族學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如果按時間的脈絡進行劃分,我們大致可以將整個貴州民族學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的民族學研究,這是貴州民族研究的起步階段,也是貴州民族研究理論的基本建構階段。第二階段的起止時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到改革開放以前,這是貴州民族研究的大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政策的正確引導下,貴州民族研究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在此階段,廣泛調查了貴州省境內各少數民族的基本曆史、民俗風情以及社會狀況等。第三階段為改革開放至今。麵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現代化的新形勢,貴州的民族學研究也積極融入學術發展的新場域,廣泛涉及貴州民族學研究的新問題、新論域,從而使貴州民族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毫無疑問,貴州的民族學研究是伴隨著新中國六十年的步履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是在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政策的正確指引下而取得輝煌成就的。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年後,回溯貴州民族研究的發展曆程,梳理其理論與實踐探索脈絡,從而展望貴州民族研究的未來發展態勢,這對於整個貴州民族學研究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為此,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回顧、反思和總結貴州民族研究的總體情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貴州民族研究的情貌。
本書除去序、前言、附錄,共有八個部分,分別為:20世紀前半葉的貴州民族研究;20世紀50年代貴州社會曆史調查;“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編撰與修訂;貴州“六山六水”民族調查;貴州省(州、縣)民族誌編撰;貴州民族曆史研究;民族學理論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貴州民族研究的現狀。需要說明的是,這八個主體部分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而是以主題的邏輯順序為線索,但每一個主體部分內部則是按時間順序進行梳理的。
貴州民族研究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加之本書隻是“叢書”之一,其他書所討論的內容則不詳論,這些內容包括:貴州民族區域自治、貴州民族經濟、貴州民族人口、貴州民族教育、貴州民族體育、貴州民族醫藥衛生、貴州民族文化、貴州民族語言、貴州民族識別、貴州民族宗教研究。本書著重於從民族學(人類學)在貴州近六十年的發展進行綜合論述,如:貴州的民族調查、貴州單一民族研究、貴州民族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論與方法等。
由於貴州民族研究的範圍在不斷擴展,尤其是一些邊緣性學科或交叉性學科在貴州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如民族法學、生態人類學、民族政策學、民族旅遊學、生態博物館學等。本書隻是對貴州六十年來的民族研究作粗線條的勾勒,但我們力圖呈現貴州民族研究所取得的成績,貴州民族研究的發展脈絡,貴州學者對相關理論問題的探討,貴州民族研究的學者隊伍、機構設置、人才培養、學術刊物等方麵的情況。如果將貴州民族研究的調查與理論研究相對比,顯然,前一方麵成果更突出。或者說這是貴州民族研究的一大亮點和特色。但貴州有眾多的少數民族,民族分布也較複雜,文化上呈現多樣性。所以貴州學者的民族調查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理論研究方麵貴州學者雖然不占優勢,但有些學者的探討卻也是有價值的。
作為中國民族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民族研究為中國民族學研究的理論跟進與實踐探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她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是中國民族學在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政策引導下大繁榮、大發展的真實寫照。我們希望通過回顧貴州六十年來民族研究的曆程,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便為今後貴州民族研究得到更好的發展作出貢獻。以使貴州民族研究更符合學科規範,同時也更具有創新性,使之對中國民族學研究乃至世界民族學的研究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