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天水古樹——文化特征與生物學保護》的研究,起始於我受天水市軟科學研究會邀請,參與天水市列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天水古樹文化研究》,並受我個人情感的推動。雖然在科學研究中不允許有個人情感的影響,但是,我感到情感是推動一項研究的最初動力。首先是著名的軟科學專家李萬泰先生,提出了“天水古樹文化”這一概念,並建議從文化的角度對天水古樹進行研究,他還指出,天水古樹文化是天水九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九大文化中,其它文化已經得到了較為深入地研究,並取得了成果,古樹文化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係統論證,由於這一原因。“天水古樹文化研究”在李萬泰先生的熱情支持下,被天水市列為一項軟科學研究課題,設計研究報告框架,修改審定課題研究成果報告,得到了他悉心的指正。我與課題組成員趙琰彥、李健君、王炳岐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課題研究工作。我承擔了本課題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完成研究報告初稿,經天水市科技局、天水市軟科學研究會同意,我對課題研究報告進行了延伸。完成了本書的寫作工作。在即將出版之際,對天水市科技局、天水市軟科學研究會及李萬泰先生和課題組趙琰彥、李健君、王炳岐同誌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誠摯地感謝。

在本書的研究和撰寫中,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四年來,為了準確描述天水古樹的現狀,我翻閱了大量的曆史文獻資料,為了核實文獻,我對凡是有疑點的問題都進行了實地考察。對於與古樹有關的傳說和民俗,我專門在當地進行了調研和訪談,對古樹的生物學保護措施進行了研究。我的心血都放在了古樹研究上。夏頂烈日,冬冒風雪,走訪了天水及周邊地區各處的寺院、廟宇、石窟、道觀、文廟、書院、古民居、古城市街(巷)道、古戰場遺址、古樹民俗村莊、庭院、祠堂、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墳塋(包括回民拱北)、風水林、古遺址、風景名勝、人文景點、公園、次原始森林、清真寺、名人畫室、書房等,調查了許多古樹,記錄了許多數字和傳說,並對古樹文化的特征與人類及生態的價值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這裏,我要感謝所有給我提供了口頭、文字和實物材料的朋友們。

我的書中引用了與天水古樹有關的文學、藝術方麵的作品,我要特別感謝所有給我提供作品的人們。沒有他們的作品,這本書是不完善的。

張舉鵬先生一直鼓勵我的研究,我的學生獨小川同誌犧牲業餘時間跟我外出調查古樹資源,幫助我整理部分調查資料,費力不少;李誌中學弟給予經費支持;楊望科同誌提供尾頁鉛筆畫插圖;範大明先生為本書完成部分圖片處理;程凱、王呈祥、薛建、丁念保同誌對書稿進行校閱;我的學生楊立強對書稿進行校對,在此,對於為本書的付梓作出了貢獻的他們,一並表示感謝。感謝甘肅人民出版社責任編輯在本書編輯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同時要感謝我的妻子何國琴,她平日在醫院上班,下班後又要操持家務,放棄雙休日為我校稿,幫助整理照片……深表謝意!

最後,我還要說明的是,在這本書中,凝聚了我的心血和精力。在讀者眼中,它隻是一部普通的專著,但是,對我而言它已經成為了我生命的一個部分。雖然就其內容而言,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物學專著,但是,我並不感到遺憾。相反,我感到它比“純粹”的專業研究更有意義。實際上,在編寫這部書的過程中,它的意義已經顯現出來。

盡管如此,對於本書,我仍然有許多不能滿意的地方。由於我個人學識方麵的限製,在提出的觀點方麵,在對各種重要觀點的論述方麵,在引用的資料方麵等等,都肯定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天水古樹—文化特征及生物學保護》研究是我本人的“杜撰”,因此,任何一方麵的不足都可能會導致學術價值的降低。就我本人而言,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我隻能以現有的麵貌提供給讀者,敬請讀者提出批評。

劉紅岩

2006年1月於天水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