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是自然遺產,它映射著其生長地自然環境的變遷。古樹名木也是曆史文化遺產,與所處的社會、宗教和民風民俗密切相關。它是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無價之寶。對它的深入研究,無疑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意義。

天水市傳說為伏羲氏的故裏,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曆史古跡和曆史文化遺存豐厚。8000餘年前的大地灣遺址,展示了中國農業的起源、種植業的興起;始建於公元五世紀初,曆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餘個封建王朝1600餘年不間斷的營建與修繕的麥積山石窟,保存了完整的泥雕藝術係列;出土於放馬灘的地圖,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繪製於戰國時代的木版地圖;南郭寺、玉泉觀、伏羲廟、文廟、隍廟等,融曆史文化和古代建築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遺產。地處中國東西向的昆侖—祁連—秦嶺造山帶與東南向的滇川—賀蘭構造帶兩大巨型造山帶的交會處、楊子板塊與塔裏木一中朝板塊銜接部位的天水,又是中國大陸南北地質、地理、氣候和生物的天然分界線和交會地帶。既有元古宙、顯生宙的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地層的珍貴遺跡,又是全球同緯度範圍內生物區係成分複雜、物種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

悠久的曆史文化、優良的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結合,致使天水保存了大量的古樹名木。如清水山門鄉軒轅穀黃帝手植杜梨樹的第三代發柯,距今2500—2700年前栽種於秦州南郭寺、號稱全國園林古柏第一樹的“春秋古柏”,“三國”蜀相手植的“擰擰柏”,壽近千年的秦州太京鄉龐家溝的“天水毛白楊”,北方壽星“甘泉雙玉蘭”,造型藝術的奇葩——南郭寺的“龍爪槐”,左宗棠倡導栽種的“左公柳”等等。這些古樹名木寓意了伏羲文化中的古樹圖騰崇拜、古樹生殖崇拜和祭神木崇拜,涵蓋了天水秦文化中的民俗、古樹祭祀、社樹遺風和古樹地理。可以說每一株古樹都是一種景觀,都是一部活史書。

《天水古樹—文化特征與生物學保護》一書,以係統論為指導,文理交叉滲透,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融會有關生物學、林學、曆史學、生態學、民俗學、考古學、曆史地理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宗教藝術、建築、城市園林等多門學科的成果,對古樹名木進行了科學分析定位以探尋文化內涵。此書內容廣泛,圖文並茂,是作者劉紅岩同誌曆經艱辛努力工作的結晶。願該書的出版能為深刻認識、科學評價和保護天水古樹,為挖掘古樹資源的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為進一步開發天水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為提高曆史文化名城的曆史地理服務,也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是為序。

2006年1月

(作者係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