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采用多元化、混合型的股權結構
根據所處行業和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除了100%為政府擁有外,中資企業還可以采用多種不同類型的股權結構。例如,行業前景好、有優勢在股票市場集資的,可以選擇上市;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引入合適的策略性投資者,包括外資和香港華資,以降低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股權集中度,增加外部股權製衡,加強對內部人控製的監管力度。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行業或公司,中資企業可以參股,分享利潤的同時還能拓展業務領域。這樣不但可以增加企業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同時引進國際化的管理模式,還可以借助跨國公司的網絡走向國際市場。
6.2.2 完善董事會製度,增強董事會的決策獨立性
香港中資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對公司價值有正麵影響,要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製度並有效發揮其作用,具體如下:
(1)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獨立董事不應由大股東舉薦或聘用。獨立董事由誰提名,是決定其站在什麼立場上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過去的實踐中,香港中資企業的獨立董事很多都是由公司的大股東或管理層舉薦,再由董事會或經由大股東控製的股東大會投票所產生的。這樣,獨立董事很難說得上真正的獨立和公正。由於香港對於獨立董事的提名選舉方式沒有明確的規定,要看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有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這樣仍難以有效確保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從長遠考慮,香港中資企業的獨立董事可以采取多方股東同時提名、差額選舉的辦法,以確保獨立董事從一開始就不受控於大股東。
(2)要保證獨立董事真正有實權。為保證獨立董事的實權,獨立董事可以通過董事會下設的提名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來行使權力。而且獨立董事應在這些委員會的成員中占較大比例;公司的關聯交易必須在獨立董事簽字後方能生效;等等。
(3)強調獨立董事的責任和義務。獨立董事意見要公開,對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發表的意見必須有明確的記錄。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如果有大股東侵犯中小股東利益,或者企業違反法律或侵害社會利益,那麼在投票決定這些事情時,獨立董事如果反對或公開表示其疑義,則沒有任何責任,否則就要承擔連帶責任。
(4)完善獨立董事保險製度。既然要求獨立董事問責製,那麼就得有風險規避的方法。獨立董事作為個人,其承擔風險的能力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有一種風險轉嫁機製來分散獨立董事可能承擔的風險和連帶責任,否則許多人都將不願意接受獨立董事這一職務。中資企業實行董事保險製度,為獨立董事購買責任保險,一旦發生需要獨立董事承擔責任的情況,可以由保險公司來進行相應的賠償,以確保法律責任的可控製性。
(5)獨立董事參與董事候選人預審。以獨立董事為主組成提名委員會,可在每年的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時,廣泛尋找合格的董事候選人並對其進行預審,參照薪酬委員會的考核結果對留任董事是否合格(包括由公司管理層出任的內部董事)進行判斷,還要通過適當的信息披露途徑披露預審結果,最終將通過預審的人選名單提交股東大會討論。這樣,業績考核較差、存在決策失誤和違規違法行為的前任董事將無法通過提名委員會的預審。
6.2.3 適當加大股權激勵,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
香港中資企業的高管持股比例還很低,增加股權可以有效激發其積極性,本書對此已給出了經驗證明。但這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行政官員式的經營層是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競爭的,尤其是香港和內地在思維方式、文化觀念、社會體製、法律規範、市場運作和管理方式等方麵還存在較大的差異,目前很多派到香港的中資企業管理人員中,不少人實際上不具備管理駐外企業的能力。所以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熟悉香港市場和國際經營的管理人才,這應從兩方麵著手,為香港中資企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加速培養自己的“國際工商管理碩士”,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培養一批精通外語、法律、管理、財務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承擔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二是通過人才的本土化策略,吸引和聘用當地的優秀人才,為公司所用。
6.2.4 完善境外國有資產管理模式
香港中資企業的大股東是國有資本,因此存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問題,而國有資產的核心問題是誰對國有資產負責,如何負責,誰來監督國有資產運營,以及如何監督的問題。隨著香港中資企業的規模擴大,對香港市場的影響力日漸增加,對香港中資企業的管理應該逐步納入到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免香港的國有資產處於無人負責、無人監督的狀況。為此,可以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轉變觀念,大膽創新,在防範國家風險的前提下,建立對香港中資企業的統一監管標準,創造一套符合國家慣例的香港中資企業管理辦法。同時,完善香港中資企業各類業務的統計、年審、年檢和評價機製,實現外經貿管理部門與外彙、財政、稅務、海關、銀行、香港中聯辦和投資主體之間的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在香港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實現國有資產監管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建立國有股權代表責任製度、國有股權代表資格評審製度、國有股權保值和增值標準等,以促進香港中資企業內部管理和監控體製的完善。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1]Alchian,Armen and Demsetz,Harod,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pp。777~795
[2]Bebchuk,L。and M。J。Roe,1999,A Theory of Path Dependance In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Ownership[J],working paper no131,Columbia Law School
[3]Berglof,E。and E。L。Von Thadden,Short-term versus Long-term in-terests:A Model of Capital Structure with MultipleInves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pp。1055-1084,1994
[4]Claessens,Stijin,Simeon Djankov,and Larry Lang。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2000
[5]Claessens,S。,Djankov,S。,Lang,L。,1999.Who Control East Asian Corporation[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 054,The World Bank
[6]Davis,Steil。Inshtitutional Investor[M],MIT Press,2001
[7]Denis,D。and J。McConnell。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8,pp。1-36,2003
[8]D。jankov,S。and P。Murrell。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R]。Working Paper,The World Bank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2
[9]Gibbons,Robert and Murphy,Kevin J。Agency Theory and Determi-nants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R],Working paper。Rochester,N。Y。,Univ。Rochester,1989
[10]Gillan,S。G。,L。T。Starks。Corporate Governance Proposals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Vol。57,pp。275-305
[11]Grossman S,O。Hart。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 agent problem[J]。Econometrics,1983(51)。pp。7 -45
[12]Grossman J,O Hart。One share one 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pp 。175 -202
[13]Grossman and Hart。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14]Hart,O。&;Moore,J。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Renegotiation[J]。Econometrica,Vol。56,1995
[15]Hart,O。Corporate Governance: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J]。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05,1995
[16]Helen Short,Kevin Keasey,Managerid Ownership and the pro-formance of Firms: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5):pp。71-101,1999
[17]H。Demsetz。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1983
[18]Holderne ss,C。G。,and D。P。Sheehan。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Vol。20):pp。317-346
[19]Jensen,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76,May,pp。323 -329,1986
[20]Jensen,M。C。and Meckling,W。H。The Theory and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October,1976
[21]John C。Coffee。Jr。Liquidity Versus Control: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s Corporate Monitor,91 Colum L Rev 1278,pp。13-26(1991)
[22]K。W。Clarkson&;K。L。Miller。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Evidence and Public Theory[J],New York,McGraw-Hill,1982
[23]Klaus E。Meyer,1994.Stakeholder Influence and Radical change:A Coordination Game Perspectiv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1,pp。235-253
[24]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54,pp。4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