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走吧,去越南(3)(1 / 3)

在頭頓半島的東南端和南端還有眾多的海灘。從前灘往南沿一條花崗岩路可攀上頭頓山(又名“小山”),此山為石山,高170米,山上建有燈塔。站在山頂上放眼遠眺,隻見海天一色。山腳下有望月(又名“迎風”或“烏館”)海灘、浪遊海灘、菠蘿灘。這些海灘雖小,但海水潔淨,風浪小。從頭頓山往東為後灘,又名“隨雲海灘”,從市區有公路可直達,灘長8千米,大多數遊客通常都是到隨雲海灘衝浪、遊泳。隨雲海灘邊有許多沙丘和成排的楊樹,清晨在沙灘上可觀日出。除了海濱浴場外,頭頓的勝三寺、釋跡佛台、涅盤靜舍也是遊客必到之地。

昆山島是頭頓最大的島,長15千米,寬3至9千米,麵積約72平方千米,位於頭頓以南166的千米的海麵上。從頭頓到昆山島,如果乘船約需12至15小時,乘飛機隻用50分鍾。昆山島上森林密布,僅有一個小鎮。森林中有261種樹木,76種藥材,100種動物,名貴的樹種有油桶、白欖、烏木、側柏、漆樹等。昆山島海域盛產各種海螺、海蝦、海魚以及玳瑁、海參等。

法屬時期和越戰時期,昆山島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1862年法屬南圻統督波納德率先在島上設監獄,關押越南及其他印支國家的政治犯和其他犯人,最多時曾關押5000名犯人。

1971年,吳庭豔的繼任阮文紹又在昆山島上建立了不少專門關押重犯的老虎籠,每個老虎籠長2米,寬1.6米,上無頂蓋,用鋼筋焊成。

此外還有不少秘密的地牢。越戰時,昆山島上關押的犯人最多曾達1.2萬人,其中大部分為政治犯。

河仙:南端的“寶石”

越南陸地西南端的河仙被譽為越南南端的“寶石”,是越南最美麗的邊陲城市之一。河仙靠近越柬邊境,西麵隔海同富國島遙遙相對。河仙數十裏海灘,一望無垠,一片潔白,是特別理想的海濱浴場。海上小島羅列,石山千姿百態,其中尤以父子島(又名父子山)聞名遐邇。

河仙有十景曆來為人所讚頌,古人有《河仙十吟》:

東湖印月,南浦澄波

屏山疊翠,石洞吞雲

金嶼攔濤,珠岩落鷺

蕭寺晚鍾,江城夜鼓

蘆溪漁舶,鹿峙村居

東湖在河仙以東,湖麵寬廣,碧波蕩漾,景色很美。鹿峙是一座山,在河仙以西大概3千米處。山麓有仙山寺,利用天然山洞建成。仙山寺分前後二洞,很深邃,俗稱紅孩兒洞。

300多年前,河仙雜草叢生,野獸出沒。17世紀末,中國廣東雷州人莫敬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降清,率400多人到河仙開墾種植。

後來莫敬玖被任命為河仙總兵。在華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河仙逐漸成為物產富饒的地方。如今在河仙市北麵,還有莫公墓和莫公祠。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日是莫敬玖誕辰紀念日,以及12月24日為莫敬玖逝世紀念日,當地人民都要在莫公祠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緬懷莫敬玖開發河仙的曆史功績。

後來莫敬玖的兒子莫天賜繼承父業,接任河仙總兵。他不僅繼續發展經濟,還注重發展文化教育。今日雖然河仙已經發展起現代工業,但仍然保留著當年的文化傳統。

河仙吸引遊客的除了自然風光,還有其特產玳瑁。玳瑁背上有13片鱗甲,可製成裝飾品。每年的11月至12月,是河仙漁民大捕玳瑁的季節。這個時候,從河仙的沿海,到富國島及其附近各小島的海濱,到處都有玳瑁。

河仙一帶漁民捕玳瑁,除了用網捕、鉤釣以外,還窺伺設伏,趁玳瑁爬上沙灘之時,突然截捕。每年2月至5月,是玳瑁的產蛋期。其間,玳瑁先後產蛋3次。

第一次產150個左右,第二次產100個左右,第三次就隻產六七十個蛋了。玳瑁通常選擇比較偏僻的海灘產蛋。到夜裏,母玳瑁悄悄爬上沙灘,伸著脖子細細觀察。在確定沒有可疑情況後,玳瑁就用爪子在沙灘上刨一個小坑。

產蛋後,再用沙子把小坑裏的蛋蓋上,然後慢慢退回海裏。玳瑁下蛋的沙坑一般離退潮時的海水10米左右,就是在漲潮時可被海水淹沒一小時的地方。人們隻要循著玳瑁爬回海裏時留下的爪印,就能很快找到玳瑁下蛋的小坑。

在永濟河口,當地漁民有飼養成群玳瑁的特殊技巧。他們從各海島的沙灘上撿回玳瑁蛋,把這些蛋埋在裝著沙的大桶裏,每天用海水輕輕澆滴一個小時。大概一個月以後,小玳瑁就會破殼而出。把初生的小玳瑁放養在盛滿海水的大桶裏,每3天換一次水,給小玳瑁喂小貝殼和搗爛的小魚。當小玳瑁長到巴掌大時,就可放到海濱的“玳瑁田”裏了。“玳瑁田”上麵建有小棚子,使“田”裏的玳瑁免受風雨烈日之苦,其鱗甲就會養護得色澤美麗。每塊“玳瑁田”裏一般可以放養40至80隻玳瑁。當這種人工飼養的玳瑁長到4歲時,就可取它的鱗片了。此後每隔4年可以取一次。玳瑁鱗甲經加工後,可製成各種華貴的裝飾品,是越南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