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路德維希·科蘇特率領匈牙利的代表團去維也納和奧地利皇帝談判,奧地利皇帝迫於國內外壓力,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路德維希·科蘇特出任財政部長。隨著歐洲革命力量的消退,奧地利皇帝決定用武力來討伐匈牙利。麵臨戰爭的威脅,路德維希·科蘇特在議會上慷慨陳詞:“我要為我們偉大的民族鞠躬盡瘁!”1848年9月,以葉拉奇契為首的4萬奧地利軍隊大舉進攻匈牙利。
匈牙利的一些貴族軍官們卻紛紛退卻,匈牙利政府也被迫辭職。在國家、民族的危急關頭,經路德維希·科蘇特倡議,國會選出國防委員會代行職權,路德維希·科蘇特出任主席。他以非凡的能力組織反抗,並於9月29日一舉擊潰葉拉奇契的軍隊。12月,奧地利皇帝又派5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再次攻打匈牙利,敵軍來勢凶猛,布達佩斯一度被奧軍占領,貴族中有許多人叛變、引退,而科蘇特始終和人民在一起,迎著逆境,英勇戰鬥,終於擊潰奧軍主力,光複了布達佩斯。後來,奧、俄聯合以20萬大軍撲向匈牙利,匈牙利內部陷於分裂,終因寡不敵眾,使抵抗失敗。1849年8月,路德維希·科蘇特被迫辭去職務。他在辭職聲明中說:“隻要我的死能對祖國有所裨益,那我將欣然地獻出我的生命。”匈牙利的革命戰爭失敗後,路德維希·科蘇特流亡土耳其。1852-1859年,他僑居英國,後又遷居都靈。1859年意大利統一運動期間,路德維希·科蘇特曾建立匈牙利軍團,協同加裏波的軍隊進行反奧戰爭。
1867年,他堅決反對建立奧匈兩元製帝國。
1894年3月20日,路德維希·科蘇特逝世於意大利。
11.叩開“核大門”的人
1908年1月15日,愛德華·特勒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鋼琴家。
兩歲時,愛德華·特勒才開始張口學著說話。小學階段,他就已經顯露出超人的數學天賦。後來,愛德華·特勒在父親的壓力下放棄了自己所鍾愛的數學學習。年少執著的他開始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改學物理,但卻從來沒有放棄對數學的刻苦鑽研。
1930年,年僅21歲的愛德華·特勒獲得了萊比錫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並在德國的一所大學從事教學工作。
1935年,愛德華·特勒和妻子米奇被迫離開德國前往美國,並執教於喬治·華盛頓大學。1941年,愛德華·特勒獲得“綠卡”,成為一名美國公民。
1939年,愛德華·特勒和其他兩名資深核物理學家一起,竭力支持愛因斯坦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寫信,說明研製開發原子彈的必要性。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下,1942年愛德華·特勒參加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的“曼哈頓計劃”,和眾多科學家一起研製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同時,他還支持研製氫彈的想法。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曼哈頓計劃”實現後,愛德華·特勒到芝加哥大學任教。
1949年,愛德華·特勒向美國總統杜魯門建議,加快氫彈的研究。
他也因此重返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氫彈的研製工作中。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個熱核聚變裝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爆炸成功。愛德華·特勒也由此被人們稱為“氫彈之父”。
此後,愛德華·特勒又說服美國政府在當年成立了第二個核武器實驗室——-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他出任顧問,並於1958-1960年擔任所長一職,直到1975年退休。
20世紀80年代,愛德華·特勒又向當時的裏根政府提出了發展防禦突發導彈襲擊的“星球大戰”計劃,從而再次深遠地影響了美國的國防政策。
雖然愛德華·特勒在工作上十分嚴謹,但生活中的特勒卻是一個興趣廣泛頗具幽默感的人。
他不僅是一名乒乓好手,還能熟練演奏莫紮特等人的鋼琴曲。
愛德華·特勒不僅是美國的“氫彈之父”,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氫彈之父”。排除氫彈對人類和平的威脅它無疑也是人類科學和技術巨大進步的標誌性產物。氫彈的成功爆炸宣告了人類可以也能夠利用氫核能源時代的到來。
由於他在核武器研究方麵的突出貢獻,愛德華·特勒獲得了許多獎章,其中包括“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恩裏科·弗米”獎章、“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總統自由”獎章。
2003年,愛德華·特勒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