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福建閩南地區在不到全省20%的土地麵積上,占據了超過50%的經濟總量,其中民營經濟又占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無論是企業的數量還是就業人數,都占到了整個區域經濟的90%以上。
截至2012年底,僅泉州地區億元級企業數量就已經達到1700多家,境內外上市的企業達到77家,中國馳名商標105件,實現了3個產值超千億、15個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集群,5個產業集群躋身“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其中,晉江中國鞋城、石獅服裝城、南安水暖城等都已經成為全國同類產業的“標杆”。
民營企業已然成為閩南經濟的代名詞。閩商與閩南民營企業30年的發展曆程也是中國現代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隨著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結束,高速發展的全球經濟開始逐漸進入了“波穀”,特別是隨著中國奧運年的遠去,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效應的削弱,以及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散去,擺在中國民營經濟麵前的困境進一步顯現,特別是起步於“三來一補”產業,構建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的閩南民營企業,危機似乎更為嚴重。
1.閩南民營企業大多徘徊在幾億、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產值的陣營中,無法突破。相比之下,浙江、廣東、江蘇等地區,諸多企業卻已經在向千億產值衝刺。
2.麵對紛繁複雜的市場環境,品牌、技術、渠道、生產等,這些似乎都無法讓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閩南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3.麵對上市的“誘惑”與“陷阱”,閩南民營企業到底應該如何抉擇?
4.企業的本源是“利潤”,麵對“龐雜”的財務數據,作為老板,怎樣才能讓自己和高層經營管理者都能清晰“數據”背後的“危險”與“機遇”?
5.無人可用的“尷尬”已經成為閩南民企的一大“心痛”,不僅一線“勞工”缺口巨大,而且真正能用的“得心應手”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也不多。更為普遍的是職業經理人的“朝秦暮楚”。
6.企業文化,似乎是個“虛無”的東西,似乎是企業裝扮的“門麵”,但華為的“狼性文化”、“廉政宣言”,阿裏巴巴的“阿裏橙文化”、“六脈神劍”,萬科的“陽光照亮的體製”等等,卻無不對企業的發展貢獻巨大,那麼,企業文化到底應該如何來助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呢?
7.“渠道為王”,這個曾經風靡全球的“真理”,今天似乎顯得那麼脆弱,閩南民企中的運動鞋服行業似乎正在經受“渠道裂變”的“陣痛”,以“代理商”為主要形式的渠道“批發模式”,該走向何處?
8.“O2O模式(線上線下模式)”可為傳統產業為主的民營企業所用嗎?敢吃螃蟹的企業(如安踏、特步、新亞等)已先走一步,並有明顯收益,其他同類企業還等什麼、顧慮什麼?
諸多問題困擾著閩南民營企業的每一位創業者和各層級職業經營管理者。無論是企業界、學術界還是政府,都在不斷地思考與探索。筆者作為閩南民營企業研究者中的一員,曾多次牽頭組織進行了專業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並先後出版了針對民營經濟的研究專著,如《信息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現代泉商形成與發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和《銷售鏈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等。
今天,實業界的詹偉峰老師,憑借其曾在國內本土一流谘詢公司的係統、專業的谘詢經驗,並結合其先後在上海、浙江和閩南一線品牌民營企業中擔任中高層職務的實戰經營管理經驗,對閩南民營企業進行了深入、係統的對比分析、思考和總結,從而對閩南民營企業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全方位地從企業戰略、財務、人力資源和企業文化等八大層麵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為我們的創業者和中高層管理人員提供了借鑒與思考。
本書不僅對目前正在閩南民營企業中積極實踐“做大做強”的創業者和各層級管理人員具有很好的思考和借鑒作用,而且對於所有本土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同時,對於有誌於研究中國本土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特別是閩南民營企業和閩南經濟發展研究的同仁也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當然,閩南民營企業正處在“二次創業”的關口上,麵對紛繁複雜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閩南民營企業任重道遠。我們依然期待著廣大閩南民企的二次創業者繼續發揚閩南人“愛拚敢贏”的精神,在學習、借鑒各種外來的、優秀的民營企業實踐的基礎上,持續思考、探索與實踐,以真正實現“二次創業”的成功,為閩南經濟的發展、家鄉的騰飛作出更大的貢獻!
泉州師院陳守仁工商信息學院院長
福建省民營企業研究會名譽會長
歐陽鍾輝博士(美國哈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