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人們要嚴格遵守教義;酗酒和通奸這類不道德的行為將受到嚴懲;男士的頭發不得過長。這些清規戒律很快就引起了一部分移民的不滿,其中居住在塞勒姆鎮的羅傑·威廉斯牧師堅決反對當地政府政教合一的政策。
他認為,教會與政府應該分開且互不幹涉,政府不能實施宗教法律,宗教本身應最終依賴於個人的覺悟。當地的清教徒統治者無法容忍他的這些觀點。
1635年,他被馬薩諸塞綜合法庭驅逐出殖民地。被驅逐後,威廉斯牧師和他的支持者逃到納拉甘希特灣,建立了名為“羅德島”的新殖民地,並在那裏推行政教分離的政策。
賓夕法尼亞殖民地也是由清教徒建立的。清教中的貴格宗教徒拒絕宣誓和服兵役,這為英國政府不容,因此大量教徒紛紛移民北美。貴格宗的領袖威廉·佩恩的父親是英國著名的軍事將領,他本人也很有能力。1681年3月14日,佩恩從國王查理一世那裏獲得了特許狀,擁有了賓夕法尼亞地區土地的所有權。1682年,佩恩建立了費城,並用這個用兩個希臘詞合成的名字表達了自己將進行和睦相處的神聖實驗的良好願望。佩恩在費城實施宗教自由政策,並很快贏得了公正處世的良好聲譽。這吸引了大量來自歐洲的移民,特別是來自德國的一些為躲避宗教迫害的新教小派別教徒。
到18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者在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它們分別是: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羅德島、康涅狄格、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特拉華、馬裏蘭、弗吉尼亞、北卡羅萊納、南卡羅萊納和喬治亞。
這13個殖民地奠定了北美殖民地體係的雛形。
3.以自由之名打響獨立的槍聲
英國取得對法國的“七年戰爭”勝利後,麵臨著龐大的軍費負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國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控製和壓榨,大量掠奪殖民地的各種資源。這一做法激化了美利堅民族與英國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並最終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七年戰爭”是18世紀英、法兩國為爭奪殖民地在北美爆發的戰爭。戰爭自1756年開始,於1763年結束,曆時七年。
戰爭的導火線是法國對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宣布擁有權。路易斯安那位於美洲大陸中部,包括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衝積灌溉的所有土地。當時這些地區的平原和森林還處於未開發狀態,而密西西比河流域是北美殖民者跨越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部擴展的咽喉要地,英國政府擔心法國對路易斯安那的占有會使自己的跨越計劃無法進行,因此英國政府及其殖民地代表對法國的這一行為極其不滿,最終引發了英法之間的“七年戰爭”。
英國是“七年戰爭”的最終贏家。當時,英國政府在老威廉·皮特強有力的領導下,派遣大批軍隊到北美作戰。1758年,法國在聖勞倫斯海灣的路易斯伯格據點被英軍攻占。第二年,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被英軍攻占。
1760年,蒙特利爾被英軍攻占。一連串勝利使參與此次戰爭的歐洲列強不得不於1763年簽訂《巴黎條約》,英軍在戰爭中取得全麵勝利,法國最終放棄了對加拿大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北美殖民地的所有權。
戰爭的勝利導致英國政府與北美殖民地居民的矛盾激化。首先,由於當時大量歐洲移民的遷入,北美殖民地人口大大增加,僅1750-1770年的20年期間,北美殖民地人口就從100萬激增至200多萬。在人口激增的同時,東部地區的土地因過度開發而地力下降,一些像新英格蘭之類的老市鎮已經擁擠不堪。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居民迫切希望跨越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進入俄亥俄地區,進行殖民開發。英國政府為了避免與當地印第安部落發生衝突,禁止北美殖民地向西殖民。這一限製政策無疑束縛了北美殖民者繼續擴展殖民地的手腳。
另外,為償還巨額的戰爭債務和扶植英國本土迅猛發展的製造業,英國政府進一步加緊對北美殖民地的控製:壟斷北美洲的商業;控製北美洲的運輸;對北美殖民地的糖、咖啡、紡織品等加征進口關稅;強迫殖民地居民負責當地英國軍隊的住房和給養。英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強烈不滿和激烈反對。
殖民地居民的不滿和反對並沒有阻止英國政府的壓榨步伐。1765年3月22日,英國議會又通過了《印花稅法》。《印花稅法》規定:“殖民地的報紙、年曆、小冊子、證書、商業單據、債券、廣告、租約、法律文件以至結婚證書等,都必須貼上票麵為半便士至20先令的印花稅票(須用硬幣購買),違者將被送到不設陪審團的海事法庭受審。”《印花稅法》使殖民地居民更加怨聲載道。殖民地居民認為,各殖民地的權力直接來自英王的特許,而英國的國會裏沒有一個殖民地的議員代表,根本沒有權力通過對殖民地加征稅收的法案。一時間,“無代表不納稅”成為當地居民反對課稅的基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