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是公司價值的源泉,是企業組織基業長青的基石,也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保障。亞洲金融風暴、美國安然事件後,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一些公司由於財務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使得股東權益受損的現象不斷出現,促使投資大眾的注意焦點轉向公司的治理水平。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夠給公司及股東帶來長期收益預期已經成為共識。20多年來,公司治理已經成為各國公司製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給予了公司治理以極大的關注。近年來各國公司治理實務的發展,使得投資者、政府監管部門及上市公司自身都對公司治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滿足公司治理實踐的需要,我國公司治理理論工作者對公司治理進行了係統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為了展示已經或未來取得的理論成果,我們組織出版了這套《公司治理研究文叢》。
一、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成果
國內外關於公司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關於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論研究。這方麵的研究探索,主要圍繞公司治理為什麼會產生、公司治理是什麼、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什麼等問題而展開。國外的學者在公司治理理論研究方麵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如科斯(R。H。Coase,1937)、詹森和麥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2)、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68)、約翰·庫賓和丹尼斯·裏奇(John Cubbin and Dennis Leech,1983)、哈羅德·德姆塞茨和肯尼斯(Harold Demsetz and Kenneth,1985)、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1995)、法瑪和詹森(Fama and Jensen,1983)等對所有權與控製權進行了係統研究;詹森(Jensen,1976)、麥克林(Meckling,1976)、法瑪(Fama,1980)、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6)等對代理成本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國內方麵,李維安、錢穎一、吳敬璉、張維迎等學者對公司治理的涵義及研究對象進行了係統研究與闡述。尤其李維安對於公司治理的理論研究打破了傳統的以監督與控製為目的的窠臼,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學的決策機製,製衡隻是為了保證決策的有效執行,並指出公司治理要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並非僅僅是維護股東利益的新穎觀點。
二是關於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圍繞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何種治理模式更加有效,全球範圍內公司治理模式是趨同還是存異等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貿易壁壘被打破,公司的競爭力及其業績更容易按照國際標準衡量,那些具有良好公司治理模式的國家和公司更容易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更多的資源與競爭優勢,其治理模式容易被效仿,如英美模式與日德模式等。而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司治理體製不利於本國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以及產品市場獲取更多的競爭優勢,則應該改變其治理體製。公司治理絕非僅僅是公司精英關注的問題,國家決策者也應該給予公司治理以極大的關注,因為國家間或者公司間的競爭也是治理模式的競爭。由於各種治理模式與其治理環境、治理文化、股權結構的高度相關性以及經濟改革的路徑依賴而存續,但因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全球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趨同的趨勢。大衛·沙爾尼(David Charny,1997)、盧西恩·別布丘克和馬克·羅伊(Bebchuk,Lucian A。and Mark J。Roe,1999)、羅納德·吉爾森(Ronald J。Gilson,2001)、萊因哈特·施密特和斯賓德勒(Schmidt,Reinhard H。and Gerald Spindler,2002)等學者在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方麵提出了創新性的觀點。
三是關於公司治理的應用研究。圍繞這一主題,學者們對公司治理的操作層麵如股權結構的選擇、機構投資者與公司治理、董事會的結構與運作、跨國公司的治理以及公司治理原則等相關問題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如德姆塞茨(Demsetz,1983)、薩登(Thadden,1998)、帕加諾和瑞爾(Pagano and Rell,1998)、班尼德森和沃芬森(Bennedsen and Wolfenzon,2000)、戈麥斯和諾瓦斯(Gomes and Novaes,2005)等對於股權結構與股權製衡的研究;阿爾欽和德姆塞茨(Armen A。Alchina and Harold Demsetz,1972)、霍斯基森·希爾和金(Robert E。Hoskisson and Charles W。L。Hill and Hicheon Kim,1993)等對公司內部治理的研究;法瑪(Fama,1980)、傑裏米(Jeremy,1993)、紮傑克和維斯特弗(Edward J。Zajac and James D。Westphal,1996);裏迪克和塞斯(Kwnneth J。Rediker and Anju Seth,1995)等對董事會的內部結構及其運作的研究;杜明(John H。Dumming,1988)、提斯(David J。Teece,1986)以及巴克利和卡森(Peter J。Buckly and Mark Casson,1991)等對跨國公司治理進行了較為係統的研究;約翰·龐德(John Pound,1988)、鮑羅斯(Stephen D。Prowse,1990)、輝(John C。Coffee,Jr。,1991)、卡特(Hagman T。Carter,1992)、波森(Pozen Robert C。,1994)以及肖特和卡羅吉斯(Helen Short and Kevin Keasey,1997)等研究了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等。在國內方麵,李維安對跨國公司治理、網絡治理以及企業集團治理進行了係統研究,並製定了第一個中國公司治理原則,為公司治理實務的研究提供了指引;席酉民對集團治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對我國企業集團治理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關於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這一方麵的研究旨在探索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公司治理機製與公司績效間的關係,如股權結構與績效、治理結構與信息披露以及公司績效的關係等。詹森和麥克森(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對內部股東比例與公司價值關係的研究;拉波塔(La Porta,1999,2000,2002)、克拉森斯(Claessens,2000,2002)、雷蒙和林斯(Lemmon and Lins,2003)等對控製權與現金流權分離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的研究;德姆塞茨(Demsetz,1983)、康奈爾和塞維斯(McConnell and Servaes,1990)、徐向藝(2004)等對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績效間關係的研究;菲弗(Pfeffer,1972)、詹森和法瑪(Jensen and Fama,1983)、詹森(Michael C。Jensen,1990)、特裏科(Tricker,1995)、巴加特和布萊克(Bhagat and Black,1999)、尼克斯(Nikos,1999)、戈亞爾和帕克(Goyal and Park,2001)、於東智(2001)、沈藝峰(2002)、基爾和尼克森(Geoffrey C。Kiel,Gavin J。Nicholson,2003)、李維安和李建標(2003)、蘭道和簡森(Trond Randoy and Jan Inge Jenssen,2004)等對董事會特征與公司績效關係的研究;本森(George J。Benson,1982)、惠廷頓(Geoffrey Whittington,1993)、福克(John J。Forker,1992)等對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關係的實證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公司治理優化的宏觀政策與微觀對策的製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