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計無中生有
【原文】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注釋】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象。句意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象。
【譯文】
誑騙,並不是長時間的誑騙,而是在誑騙之後,把真象推出。
把小虛變成大虛假,在極端的虛假之後,采取極端真象的行動。
【戰例】
之一
戰國末期,七國並立。實際上,秦國有最強的兵力,楚國有最多的地盤,齊國有最好地勢。其餘四國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當時,齊楚結盟,秦國難以取勝。秦國的相國張儀是個著名謀略家,他向秦王建議,離間齊楚兩國,再各個擊破。秦王覺得有理,遂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帶著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意把商於之地六百裏(今河南淅川、內江一帶)相贈,隻要楚國能毀掉與齊國的盟約。楚懷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一是得了一片土地,二是削弱了齊國,三是可與秦國結盟。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就高興地答應了。懷王派逢侯醜與張儀赴秦,簽訂盟約。
二人快到鹹陽的時候,張儀假裝喝醉酒,從車上摔下來,回家養傷。逢侯醜隻好在館驛住下。過了幾天,逢侯醜見不到張儀,隻好上書秦王。秦王回信說:既然有約定,寡人當然遵守。但是楚並未毀約絕齊,怎能隨便訂立盟約呢?逢侯醜派人向楚懷王彙報,懷王不曾想秦國早已設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於是齊國毀約絕楚,和秦國訂盟約。這時,張儀的“病”也好了,見到逢侯醜,說:“咦,你怎麼還沒有回國?”逢侯醜說:“正要和你一起去見秦王,談送商於之地的事情。”張儀卻說:“這點小事,不必秦王親自決定。我當時已說將我的奉邑六裏,送給楚王,我說了就可以了。”逢侯醜說:“你說的是商於六百裏!”張儀故作驚訝:“哪裏的話!秦國土地都是征戰所得,哪能隨意送人?你聽錯了吧!”逢侯醜無奈,隻好回稟楚懷王。懷王大怒,發兵攻秦。可是現在秦齊已經結盟,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秦軍輕取漢中之地六百裏。最後,楚懷王隻好割地求和。懷王中了張儀無中生有之計,不但沒有撈到好處,相反卻喪失大片國土。
之二
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員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明。
唐將張巡非常忠於唐室,不肯投靠安祿山、史思明。他率領幾千人的軍隊堅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縣)。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領幾萬人馬攻打雍丘。在兩軍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張巡雖然取得幾次突襲的小勝,但是無奈城中箭不夠用,現造根本來不及。沒有箭,很難抵抗敵人大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即刻想起一計,何不效仿諸葛亮計策,就急命手下搜集麥秸,紮成千餘個如人般大小的草人,將草人披上黑長衣,天黑的時候就用繩子小心翼翼往城下放草人。黑夜中,令狐潮以為張巡又要乘黑夜帶兵偷襲,急命弓箭手齊發箭,箭多如牛毛。張巡很容易地獲箭數十萬支。天明後,令狐潮才知中計,十分氣惱,叫苦不迭。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樓上往下放草人。敵兵見狀,個個開懷大笑。張巡見敵人已完全被蒙蔽,就迅速吊下幾百名勇士,敵人仍不以為然。幾百名勇士趁著黑夜,迅速摸入敵營,殺得令狐潮不知所措,軍營亂成一片。張巡乘機率領軍隊衝出城來,殺得令狐潮落荒而逃,損失慘重。張巡利用無中生有之計打敗了人多勢眾的令狐潮。
【前人之語】
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複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裏。
【譯文】
沒有顯露出有,這就是欺騙。欺騙行為不可以長時間使用,長時間使用容易被對方察覺,所以,空的不能始終讓它空著,使無變成有,這就是由假變成真,由虛變為實。自始自終無不可以打敗敵人,但是轉變成有的話,就可以打敗敵人。如唐朝叛將令狐潮圍困雍丘城,雍丘城守將張巡命令士卒捆紮1000多個草人,給它們披上黑色衣服,夜裏用繩子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卒爭著用箭朝草人射去,張巡一夜之間得到數十萬支箭。以後,張巡夜裏再把人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卒覺得好笑,以為又是草人,並不加防備。於是,張巡選派500名勇猛士卒,連夜吊下城去,襲擊令狐潮的大營,燒毀營帳,把令狐潮的部隊追殺到十幾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