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封疆大吏與前朝王妃的“碧血碑”(4)(3 / 3)

中國阮氏微雕葫蘆是享譽國內外的特種工藝品。阮氏三代作品與眾不同的是它保留了民間的淳樸天真,又接受了中國文人畫的氣質,創造了自己潔淨灑脫的品格和即興性的創作風度,把中華民族藝術的寫意性和講功力、講意境的傳統引進民間藝術,使其更精致、更微妙。阮氏微雕葫蘆,達到了一定的時代高度,開拓了刻葫蘆藝術更廣闊的空間,是別具風采的民間藝術品。

蘭州刻葫蘆人才輩出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種多樣的刻葫蘆工藝製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民間工藝刻葫蘆在甘肅省許多地區甚至外省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於清末光緒年間的蘭州刻葫蘆,在百餘年的發展中不斷壯大,現已形成李氏、陳氏、阮氏、王氏等幾個風格和技藝不同的流派。在甘肅省特別是蘭州市又湧現出一批後起之秀,其中有“貓王”劉寶貞。他刻繪出來的貓,有的撲蝶,有的抓蟲,神形兼備,栩栩如生。還有祁鴻民、張紅、李和平等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們,都成為當今刻葫蘆藝壇的生力軍。

2004年7月,甘肅省舉辦的“蘭州農民藝術節”上,刻葫蘆後起之秀王小弟在眾多選手的激烈競爭中出類拔萃,技壓群芳。他在一枚3厘米直徑的葫蘆上刻畫的釋迦牟尼佛像和300餘字的作品,得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刻葫蘆書法作品仿毛澤東手書《婁山關》,更讓許多評委和業內人士看好這位年輕後生。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位被授予“農民藝術家”稱號的王小弟,就是當年著名刻葫蘆老藝人王德山的孫子。

他借鑒中國書法繪畫的技法,特別是大膽吸收寫意山水和人物畫水墨淋漓、潑墨揮灑的特點。在傳統線描的基礎上,他利用針、刀、刮、磨等手法創作出了一批大寫意的刻葫蘆作品,描繪出山水風景、人物肖像、動物等。其中如《赤壁懷古》、《鍾馗護福》、《觀滄海》、《杜甫詩意》等,都受到有關專家與收藏家們的關注和好評。他的許多作品贈送給了海內外友人或遠銷到了全國各地。他常說:“人生是大自然賦予去雕琢的寶石。我們用畢生的智慧和力量去雕琢小小的葫蘆,就是為了把人生雕琢得更加美麗,讓世人更加了解甘肅,更加了解蘭州。”

2005年7月,以“弘揚先進文化,發展文化事業”為宗旨,以“傳承、創新、開放、發展”為主題、以特色文化產品為龍頭、以項目推介為核心、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甘肅省第三屆文化產品博覽交易會”,在蘭州市蘭州國際博覽中心(國芳百盛)隆重舉行。王小弟又被特邀在蘭州展區做現場表演和展示。他的一枚“千字文”刻葫蘆讓來參加盛會的甘肅省、蘭州市領導和全國兄弟省市領導與專家學者們讚口不絕。全國21家新聞媒體聯合舉辦了“走進甘肅”采訪拍攝活動,王小弟又被邀請展示蘭州特種工藝刻葫蘆技藝。他在一個直徑30厘米,高45厘米的特大異形葫蘆上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刻繪出一幅《鍾馗護福》,在線描手法外,還大膽地運用了大快麵的對比手法,使黑白對比強烈,層次更為顯明。他還在一個直徑6厘米的葫蘆上,刻繪出“十八羅漢鬥悟空”的浩大場麵,其構圖巧妙、刻工精湛,讓來訪的全國許多電視台記者們大開眼界。一位記者要出錢購買這一作品,被他拒絕了。他給那位記者另送了一枚刻葫蘆作品,作為紀念。在印度發生海嘯災難之後,他又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心愛的兩枚刻葫蘆精品《十八羅漢》和《佛像》捐給社會,義賣救災。這一舉動也讓書畫界的同行們一時傳為美談。

現在,盡管在山西地區、河北地區、河南地區也出現了刻花葫蘆工藝品,但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鬱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饋贈親友、工藝收藏之首選,深受國內外鑒賞者所喜愛。如今,刻葫蘆名家輩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藝和工藝水平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絕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家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萬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