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著名書家魏振皆與他的後學者(3)(2 / 3)

“詩仙”李白雷驚電繞的行草,“詩鬼”李賀精捷的疾書。還湧現出敦煌的令狐渙、令狐楚、令狐澄、索允、索勳;天水的王仁裕、強琮、薑曦、薑協、薑皎;涇川的呂向、胡霈然、皇甫鋪、胡翼等眾多書法大家。

敦煌遺書萬餘卷,其寫卷為古代先民手抄之墨跡,寫卷中的行草書法,最具有藝術魅力,反映了從公元四世紀至二十一世紀中國書法發展的脈絡。宋時,黨項羌建立的西夏政權,統治河西走廊近二百年,但仍有吳骱、孟顯、南簡、田景、侯翼、許奕、霍適、張(金茲)等有影響的書畫家。同時還有武威安仁裕、安仁祚等金石刻碑高手。元代時,有餘闕、邊武、徐鵬、楊世昌等書畫家。明清時期,文人學士都能臨池揮毫,詠詩作畫,書畫家人數眾多,但有一定影響的書畫家顯得較少,其中成就顯著者有明代的李夢陽、胡纘宗、黃諫、張錦、邊文進、邊楚祥。明刻肅本《淳化閣帖》,刻工精良,存石完整,足為千代楷模。清代有張澍、邢澍、張美如、牛樹梅、曾衍道、唐璉、劉爾炘、朱克敏、王了望、溫虛舟、趙衝穀、白福龍、嶽鍾琪等。王了望的草書、唐璉的篆刻、朱克敏的隸書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高峰。民國時期,出現了如範振緒、趙西岩、竇景椿、水梓、楊思、孔壽彭、曹兆鏡、裴建準、魏振皆、魏紹武、高雪風、馬福祥、馮國瑞、張維、黃文中、康平侯等諸多名流。

甘肅曆代名人墨跡,遍布三隴,與名勝古跡交相輝映,一代又一代書法家星光燦爛。曆代書法,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也不論從思想內容或藝術形式看,都留下了不少傑作和藝術珍品,留下了不容忽視的業績,其中有許多人物及其作品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這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

河納百川的甘肅書法

新中國成立後,甘肅書法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繁榮新時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全國和甘肅都沒有書法專業的學術組織和團體,甘肅書法呈現出一種民間的、自發的、鬆散的發展狀態,但是由於書法藝術在民間有著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現代書寫工具尚沒有廣泛使用之前,毛筆仍是主要的書寫交流手段,因而書法家和書法藝術活動在校園和社會仍然發揮著特殊的作用。特別是一些著名書法家,他們文化功底深厚,書法藝術精湛,使我省的書法藝術發展一開始便顯示出較高的水準和較高的層次。他們中的代表人物魏振皆先生楷、隸、行功底平穩,結構嚴謹,筆筆精到,並能神思獨運,將楷隸行熔於一爐,匠心獨出,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魏體”,為現代中國書法史上所獨創。

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周年,甘肅省文聯在蘭州舉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書法展覽,展出書法、篆刻百餘件。魏紹武、柯與參、楊同樸、呂鬱哉、韓天眷、魏振皆、丁希農、李更生、李澤夫、金玉振、應中逸、牟紫東、徐祖蕃、蒙子軍、華民等新老書法家首次聚會展廳,進行書藝交流,為甘肅書壇一大盛事。書法家們的作品師法各異,風格多樣,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及燦爛的前景。

隨著甘肅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書法家,這個群體從數量上來說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又比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寬泛,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繼承廣泛的書法家群體。新老書法家星光燦爛,爭芳吐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