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考察人的道德素質,鑒別人才(1 / 1)

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

——《貞觀政要·擇官第七》

我國古代先哲十分重視考察人的道德素質。認為識別人是人才選拔中重要性最大、難度最大的問題,若錯選了對象,有可能會對國家造成致命的影響。在鑒別人才方麵古人總結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言論。在與唐太宗李世民討論用人之道時,魏徵提出了很多鮮明的觀點。

他關於用“六正六邪”的基準鑒別人才的觀點十分精辟。“……如今的大臣,十分難見品德忠貞、才能卓異者,這是因為要求不高,督責不嚴的緣故。已經顯貴的人,看他推薦起用的是哪種人,就可以知道他本人是否足以信賴;富貴的人就觀察他的修養,若一富有,便得意忘形,四處行賄拉攏關係,這種人是絕對靠不住的;在平常觀察一個人的嗜好,若不務正業,是不堪托付大任的;如果一個人經常滔滔不絕而又言不及義,在窮困時便失了誌節,地位低微時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就是不可信任的人。根據他的才能來選拔他,考察他的能力加以任用,取長補短;以“六正”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以“六邪”來告誡自己,加強警惕,自然會不用嚴格管教而大臣們就會自勵,不用勸告而大臣們就自會努力了。所以《說苑》說:‘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按照‘六正’去做,就光榮,犯了‘六邪’就恥辱。什麼是“六正”?一是事情的苗頭還未萌生,形體的先兆還未出現,就獨自清楚地看到存亡的跡象,得失的機要,預先把禍害消滅在未形成之前,使國君高立於顯榮的地位,這樣的臣子,就是聖臣。二是竭盡心力操勞國事,每天進獻好的意見,用禮義來勸勉國君,將良策告訴國君,國君有好的想法就順勢助成,國君有過失就及時匡正,這樣的臣子,就是良臣。三是早起晚眠,舉薦賢才不懈怠,經常稱讚古代前賢的行為處事,用它來激勵國君的意誌,這樣的臣子,就是忠臣。四是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成敗,提早防備並設法補救,堵塞漏洞,切斷禍源,轉禍為福,使國君始終沒有憂愁,這樣的臣子,就是智臣。五是奉守典章法度,居官處事,不接受饋贈,不追求俸祿,主動辭讓賞賜,飲食節約簡樸,這樣的臣子,就是廉潔的臣子。六是國君昏庸,國家發生混亂之時,沒有阿諛奉承的行為,敢於忤犯國君嚴厲的臉色,當麵議論國君的過失,這樣的臣子,就是剛正不阿的臣子。

以上六種,總的叫做‘六正’。

那麼,什麼是‘六邪’呢?一是安於做官,貪圖俸祿,不辦公事,隨波逐流,遇事左右觀望,毫無主見,這樣的臣子,就是聊備充數的臣子。二是國君說什麼話他都說好,國君幹什麼事他都說對,暗中注意尋求國君所喜好的東西獻給國君,用它來使國君耳目歡快,用苟且迎合國君的手法,來保住自己的官職,與國君一起作樂,根本不管這樣做的後害,這樣的臣子,就是阿諛奉承的臣子。三是內心充滿奸險邪惡的念頭,表麵上卻小心謹慎,滿口花言巧語裝作討好別人的臉色,暗地裏妒忌賢良。他想舉薦誰,就大肆讚揚那人的優點,掩蓋那人的短處,他想排擠誰,就大肆張揚誰的過失,隱瞞誰的優點,使國君賞罰都不當,號令不能執行,這樣的臣子,就是奸臣。四是狡黠足以用來掩蓋過錯,詭辯足以用來遊說,在內離間骨肉之親的關係,在外於朝廷上製造亂事,這樣的臣子,是讒佞的臣子。五是手握大權,專橫跋扈,顛倒是非, 結黨營私,使自己家富,擅自偽造聖旨,用來使自己顯達尊貴,這樣的臣子,是叛逆的臣子。六是用花言巧語哄騙國君,使國君陷為不義,私結黨羽,狼狽為奸,蒙蔽國君的眼睛,使國君不能分辨黑白,是非沒有界限,使得國君的惡名流傳國內,四鄰之間也能聽到,這樣的臣子,是亡國的臣子。

以上六種,總的叫做‘六邪’。

賢良的臣子立足於‘六正’,不搞‘六邪’那套奸術,所以朝廷安定而天下大治。

人物的評鑒,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六正六邪’的人才考核方法,對於當代考察人才的道德素質仍有借鑒作用。天子如被‘六邪’所包圍,國家必然混亂,王朝終將滅亡。現代組織機構也是一樣,若身為管理者,周邊圍繞的都是‘六邪’型的人物,機構便難免會發生紛爭,甚至走向倒閉,不然的話,下場也會很慘。

一般來說,人才的鑒別和選拔是由組織機構的用人標準而定的,組織機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因人而異,因組織而異,但在招人前一定要有明確的用人原則。這樣在用人時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魏徵的觀人法,經過漫長的曆史考驗,至今仍然適用,體會其中的道理,熟記“六正”、“六邪”的觀人要領,時加反省檢討,相信不論在為人處事或經營事業方麵,都能防患於未然,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