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中國經濟30年,有多少人酣暢淋漓,多少人欷歔飲恨?

太平洋對岸金融颶風橫刮,又刮瘋多少人,醒了多少夢?

教訓也罷,求新也罷,儲備也罷,國人對財經知識的需要還真是一浪一浪的。

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糾結不清時,往往有一種想喝一碗雞湯的渴望,最好這湯裏還有幾劑“心靈撫慰”和“過濾煩擾”之類的佐料。越是亂世,越多文人;越是危機,越重娛樂。君不見中國戰亂“培養”出多少文學巨匠,美國大蕭條偏偏催熟好萊塢?

因此,我們當下,可以靜靜翻些書頁,好事者如本書作者們,在翻書頁的同時,還嚐試著寫點文字,和哥們姐們齊分享。沒必要像有的人發誓一輩子不信佛,而落魄時,卻見佛鞠躬,見廟燒香。

站在30年的門檻,立在對岸吹來的風中,我們看點或寫點什麼書呢?

說起財經,人們總覺得複雜陌生!好像非要有什麼專業知識才可以從事這一行業。聽著那些所謂“專業人士”講解,耳中塞滿了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彙。恐怕聽者隻有點頭稱是了,雖然聽不懂,可是也不想讓人家覺得自己慫,隻好硬著頭皮不懂裝懂。

不知不覺間,財經書變成了一個嘴巴說是心裏說不的東西。

還好,讀曆史書的人首先不信這個邪。那些泥於史料的著作堆滿角落的時候,《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這些個作者東東,借個性化的解讀方式,甚或主觀的理解,創作出明白暢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眾曆史文本!

誰說這不是好事呢。認為非好事者,你能說泥於史料的書籍就是純粹的他者立場?絕對客觀描述?可能嗎?否則何以存在春秋筆法,何以一代代人終於無奈明白“所謂曆史就是一部解讀史,一部接受效果史”?!

那就讓我們自由解讀吧。

解讀現實人物敏感。那麼,財經領域的寫作,我們不妨學學寫史的人,避開敏感,去解讀那些老外?或者睡在故紙堆裏的曆史財經人物?

本來嘛,財經不應該是一係列冗長的數據,也不應該是一堆所謂複雜的“原理”,它應該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淺顯“道理”,就是每天都要接觸的柴米油鹽。

因此,我們幾個冥想了一個說法,叫“素閱讀”。

聽到這個“素”,各位可別誤會。當然不是說我們的書沒有內容。

就寫作手法來講,素就意味著質樸,草根化,不華麗。書中肯定沒有什麼驚豔世人的修辭,也沒有什麼晦澀難懂的語句,就像講故事,話家常,嘮閑嗑,希望大家讀到某段時,還不忘讚一聲:瞧!書裏這傻逼,跟我們單位誰誰誰一個操性!所謂講得跟真事兒一樣,就是說我們有極大可能講錯了,和史料不符,那就請饒恕則個!我們寫作的字裏行間是有自己的感想和臆想,是再創作,甚至我們寫者的筆端常在古代、近代與現代的時間點上跳來跳去,東牽西扯一些國內外相關行業的代表人物來拉平視角,所謂跨時空,比較式,這種寫法會讓你的閱讀橫生出一種另類的樂趣嗎?

素,就讀者閱讀效果來看,它意味著易消化,口感好,重在感覺閱讀過程。那各位可能又要問了,什麼消化?還口感?你當這是吃飯呐?

沒錯!讀書當然可以像吃飯一樣愉快。那些專業複雜,內容冗長的圖書當然好,那是葷菜,口味重,身體好的人才好消化。但現在社會“三高分子”那麼多,大魚大肉並不是人人都樂於承受的,往往一些風味獨特的土菜野菜,小碟裝,卻是人人都願意品嚐。

因此,這素呢,意味著簡單,通俗,不大補,沒有文本的功利性,不承擔所謂教育、認知、道德等等外在功能。讀書的目的就是“讀”,過程就是目的。書翻完了,該幹嘛幹嘛。

如果您覺得上麵的闡述過於囉唆,那我們就學學某些學者型官員,習慣在講話結束時奉獻一副“意味深長”的對聯:

上聯:總喜歡,用樸素眼睛打量財富;

下聯:不敢說,以閱讀快感定義寫作。

橫批:蘿卜青菜。

2010年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