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山的確是蘭州之肺,對蘭州的空氣、氣候、生態等有明顯影響。興隆山的植被比較豐富,從山下向山頂垂直分布:2000米~2300米為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白樺、糙皮樺、楊樹、遼東櫟;2300米~2800米為溫帶常綠針葉林,喬木主要是雲杉;2700米~3000米之間主要是寒溫性灌木林,以高山柳、沙棘為主;30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這些草地林木,像巨大的“蘭州之肺”,優化了蘭州的空氣質量和氣候濕度,使蘭州的生態係統得到改觀。
興隆山也是動植物和大型真菌的王國。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有大型真菌19科55屬109種,高等植物120科452屬1022種,各種動物和鳥類150種。目前已鑒定命名的昆蟲1048種。其中植物中有全國胸徑最大的雲杉、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星葉草、三級保護植物桃兒七、膜莢黃芪等;珍稀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國家二級動物雕、鷲、蓑衣鶴、錦雞、石貂、馬麝等13種。各類動植物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真正成為理想的動植物王國。
興隆山自唐宋以來,道家、佛家、民眾和官府在這裏興修神殿寺廟,這裏成為香火旺盛的洞天福地。山下有一清代建成的握橋,名為雲龍橋,其形如虹,玲瓏美觀。過橋登東山,有龍王廟,山神洞,滴水岩,玉液泉,太白泉。山腰上有天梯、風月嶺、黑虎殿、二仙洞、白雲窩、壽星庵、通天梯等景點。20世紀50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現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鬆亭、滴淚亭等景點;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於右任遊覽興隆山後,曾感歎道:“西北風光何處秀,當數榆中興隆山!”
興隆山的美,美在那蒼茫蓊鬱的森林,美在那巍峨雄渾的山巒,更美在那濃濃的人文情懷。當旭日東升的時候,它像碧綠的翡翠,顯得那樣的端莊凝重,那樣的變化莫測;當夕陽西下,它又像燃燒的紅霞,顯得那麼熱情似火,尤其深秋的“紅葉”,更加吸引八方來客絡繹不絕;陽春三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蒼鬆翠柏,欲與爭綠,奇花異草,爭奇鬥豔;盛夏來臨,則雲繞穀底,霧罩山巒,一派綠色的海洋;秋天是興隆山最美的季節,紅葉似火,層林盡染,滿眼蒼綠,如癡如醉;隆冬季節,山舞銀蛇,鬆掛玉簾,置身其境,煩惱頓失,其心頓悟,胸襟豁然開朗,依依不願離去。
興隆山的秀色不僅伴隨著許多傳說故事而顯得神奇,又伴隨著曆史的真實記載而顯得格外莊重,還因成吉思汗而聲名遠播。成吉思汗曾讚美興隆山:“花角金鹿棲息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吾翁享樂之幫。”抗戰時,成吉思汗靈曾停厝於興隆山大佛殿,使興隆山聲名遠播。
興隆山不僅和古人不期而遇,而且和現代名人也有不解之緣。
張治中將軍曾建喜鬆亭,並題有他題寫、水梓手書的對聯:“靜調琴韻聽流水,更曆歲寒愛老鬆。”1941年,於右任來甘視察,在興隆山拜謁成吉思汗陵墓時寫下了一首《越調·天淨沙》曲子“興隆山畔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複山河?”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憤慨之情。1956年6月,陳毅在興隆山與蘭州象棋高手對弈,大戰三局握手言和,陳毅坦蕩的胸懷,平易謙和的人格魅力,曾被傳為美談。另有明代兵部員外郎楊繼盛、清代吳可讀、左宗棠、魏光燾、毛慶藩、民國蔣介石、趙正清、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朱德、胡耀邦、彭德懷、董必武、鄧小平、陸定一和外國元首越南主席胡誌明等都曾遊曆興隆山,為興隆山增添了濃鬱的人文色彩。
吐魯溝:神話般的綠色山穀
吐魯溝與五泉山、白塔山、興隆山和皋蘭山等名山不同,是一條純自然最原始的自然風景區。溝中石崖林立,林海蒼茫,曲徑通幽,溪水長流,景色優美。進入吐魯溝,就像剛剛步入一個神奇的世界,這裏是仿佛一個曲折幽深的畫廊,許多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畫師在這裏揮揮灑灑各顯神通,把這三十裏的山穀,裝點得處處是畫,步步是景,使人撲朔迷離,眼花繚亂,使人真正體會到了那種人在畫中遊的情趣。因此,吐魯溝風景之雄之險之奇之秀,可比青城之幽,峨眉之秀,華山之險,九寨之奇,是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真正的“神話般的綠色山穀。”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銜接部的連城林區,屬祁連山脈的東麓,距蘭州和西寧均為160千米,是一以奇山秀水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旅遊區,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穀”。“吐魯”是古代蒙語,意為“大,好”,或“美好的果園”或深穀之意,從溝口到溝掌長16千米,故名吐魯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