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行的經濟體製改革,始終將國有企業改革作為中心任務之一。回首20多年的改革進程,不禁讓人百感交集:改革進程幾經曲折、幾經爭論,麵臨複雜的局麵和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應該看到,改革的目標是堅定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正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的,“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國有企業改革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也是大家的共識。如何在國有控股公司中優化配置各利益主體擁有的控製權,建立起互相製衡、互相監督的企業內部和外部控製機製,成為國有企業能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而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關鍵。
近年來,在探索公有製與市場經濟相互結合的形式中,股份製成為被學者、政策製定者和企業家普遍接受的有效形式。從1990年12月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誕生至今,短短十幾年,我國的股票市場得到迅猛發展,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造也拉開序幕。大部分國有企業經過股份製改造和重組,成為國有及國有控股的集團公司,所屬的大部分優質資產實現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國有控股公司成為我國管理國有資產的主要形式。同時,國有控股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並未隨著國有企業戶數的減少而有所削弱,在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如石油石化、煤炭、冶金、電力、交通、通信等骨幹基礎性行業,國有控股公司仍占絕對優勢,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其資產總額占52%,銷售收入占38%,實現利潤占46.8%,上繳稅金占60.5%。李榮融:《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幾個重點難點問題——在中央黨校2005年秋季班上的報告》,2005年9月23日,第6頁。如果考慮關係國家安全的特殊行業和自然壟斷行業中的國有經濟,可以說,國有控股公司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國有控股公司組建完成後,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也進行了十多年,但總體來看,作為公司權利核心的控製權,其歸屬、配置和運行機製並未得到清晰的界定和規範運作。反映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就是上市公司的國有大股東和經理人員通過大量違規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資產而使中小投資者利益受損的案件頻發。這與國有控股公司缺乏有效的內部、外部控製機製以及控製權配置與收益不對稱有直接關係,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以來遇到的最大的而且是繞不過去的一道難題。可以說,國有控股公司控製權能否實現優化配置,是國有企業改革成敗的關鍵。隻有真正建立起國有控股公司良好的控製權配置機製,關於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規範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僅僅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