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岩(1900年~1955年),原名錫坤,字子厚,靜寧人。著名國畫家。據《甘肅大辭典》介紹,趙西岩於1925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專習國畫,師事齊白石,深得器重。1929年畢業,先後在山西太原美專、西安第一師範、蘭州中學、蘭州女師、蘭州農校、甘肅學院教授美術,並在蘭州、太原、西安、寧夏等地舉辦過多次畫展。與張大千、常書鴻等名家交誼很深。1931年,北平京都書局出版《趙西岩畫冊》。其力作《刮》、《蘆雁》等,得到齊白石、張恨水等讚譽,被選入《西北美好展畫冊》。作品以功力深厚、氣韻生動見長。
魏振皆,名著中,字繼祖,號振皆,甘肅皋蘭人。自幼喜愛書法,尋師求教,如饑似渴。啟蒙於劉爾炘,後遊學京師,結識在京書法界名流,眼界大開,並選定魏碑為主攻方向,廣采博納,兼收並蓄,反複臨摹,特別對張玄墓誌用功尤勤。終於形成了自己空靈瀟灑、疏密相間、獨具風格的魏碑書體。對魏振皆的書法藝術,國內書法界評價很高,有的論者指出:近兩百年來,在魏碑書體方麵打破陳式,獨樹一幟,創出新風的惟於右任與魏振皆二人。於右任的書藝世人皆知,與他顯赫的地位齊名。而魏振皆自求學歸來之後,長期僻居隴上,一生以舌耕為業,辛勤耕耘、不求聞達,盡管書藝精湛,但因地域所限,聲名不卓也在情理之中。著名書法家舒同在《魏振皆書法藝術》的序言中說:“他學書於古而不拘泥於古。他以魏碑古樸拙勁為基礎,吸收隸書的活脫美巧的結構,取金文之勢,采擷篆、隸、楷、行、草之精華為一體。
寫魏體,一般要寫出像張旭、懷素狂草那樣飛動流暢、揮筆多變的筆路是比較困難的。但在魏先生的書藝中形成的魏碑書體確能在嚴謹中求多變,在用筆、結構上求創新,從而使渾厚、蒼勁見長的魏碑也吸收了多變的筆路,頗為生動感人。……獨樹一幟,達到較高的藝術成就。”
在醫療衛生方麵,自晚清以來,蘭州醫療衛生事業受西方理論和技術影響,逐步打破中醫的一統天下,向近代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發展,其間,地方官府和知識分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據《蘭州市誌·衛生誌》記載,清鹹豐十年(1860年),吳可讀在蘭州倡設牛痘局。清光緒七年(1881年),護理陝甘總督楊昌浚在蘭州設牛痘局,管理牛痘接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立官醫局。光緒時,俄羅斯商婦為西固農民醫療接生,創蘭州西醫治療接生之先河。
但蘭州近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主要在民國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英國傳教士金品三設博德恩醫院,為蘭州首家西醫院。民國十二年,董季高創辦陸軍醫院及陸軍衛生教習所,是為中國人最早在蘭州創辦西醫院和西醫學校。民國十七年,公立中山醫院開業應診。
此後,醫療單位逐漸增多。民國時期,蘭州雖有西醫傳入,但群眾有病仍主要靠中醫治療,中醫較前有所發展,出現了一批醫術較為精湛的名中醫師,如柯與參、牛孝威、馬鳳圖、於有五、甘惠廷、董靜庵等,這些人士大多成名於民國時期,貢獻於解放以後,為蘭州乃至全省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建設生態環境,發展士人園林
民國時期,由於大批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蘭州生態環境建設開始起步,士人園林進一步發展,且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生態環境方麵:明清以來,由於自然和人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蘭州氣候和生態環境逐年惡化,水土流生嚴重,植被越來越少,逐漸形成童山濯濯、滿目荒涼的景況。為盡快改善生態環境狀況,一些知識分子,特別是一些從政的知識分子開始借助自身的權力,進行水土保持、綠化荒山的實驗。民國七年(1918年),甘肅督軍兼省長張廣建與蘭州各界人士在五泉山二郎崗舉行植樹節大會,開始提倡植樹造林,綠化蘭州。民國十五年,改小西湖外場為甘肅省第一苗圃,育苗造林。民國三十年秋,甘肅農業改進所勘定皋蘭山、白塔山及其東部山地為試驗區,研究黃土荒山造林諸項技術問題,以便綠化甘肅。次年,蔣介石來蘭視察,對蘭州植樹造林作出指示。此後,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張心一在蘭州徐家山,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取得顯著成效。
民國時期蘭州的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為以後蘭州的生態環境建設開了一個好頭。
在士人園林方麵:民國時期的士人園林較明清時期有較大發展,一是大規模整修原有園林,二是官吏士紳的私人園林大量出現。
據陸傑仁先生的蘭州《古、近代園林景觀》一文介紹:民國時期蘭州大規模的景觀建設主要在五泉山。五泉山位於蘭州市城南的皋蘭山西北麓,因有蒙泉、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五眼清泉而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