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橋門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為蘭州鮮門拉義布劉伯陽主持修建。橋門寺連卷棚、大殿和後窯殿於一起,全部采用重簷歇山式和帶鬥拱屋頂,氣魄宏大,國內少見,是我國古代建築中難得的珍貴建築。卷棚高大華麗,在國內古建築中罕見。卷棚內大量使用垂蓮柱(亦稱垂柱),柱頭飾以各種花樣,富有民間藝術特色。大殿進深5間14檁,為了使內部寬敞,使用“減柱移柱”手法,隻用4根金柱承擔上部重量,且金柱向左右推移。禮拜殿之後窯殿外部使用周圍廊的做法,給人以“餘意不盡”之感,同時也顯示清真寺禮拜殿內無佛教、道教的建築內容。大殿隔門、阿訇院樓房欄杆、大殿卷棚及後窯殿內欄杆等,均為我國小木作中難得之精品。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國基督教內地會在蘭州城區山字石修建的基督教堂,占地980平方米,教堂高3層,建築麵積642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牆體內部為土坯,內加木柱支撐,外部為青磚照麵,木屋架,木桁梁。教堂大門為挑簷式屋麵,簷下有磚雕砌築,半圓大門頂鑲磚雕,兩開光亮大門。
明清時期蘭州的各類宗教建築,有相當一部分是因地方官員和當地士人捐資、主持、設計建造的。如五泉山的宗教建築大多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後隴上名人募捐所建。尤以劉爾炘為甚,他不僅募集資金,還親自規劃,且將儒家文化引入,使五泉山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近代園林,保存蘭州的宗教思想文化做出了貢獻。
士人文化與宗教文化的交融,有力地推動了宗教文化的發展。
宋代以後,儒道釋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對蘭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清時期,蘭州士人為了有助地方教化,充分利用宗教場所和宗教建築這一載體,在闡揚宗教文化的同時,大力宣揚儒家思想。一方麵,在募捐資金建設宗教建築的同時,建造供奉儒家理念上的典範人物的廟宇,如孔子、關公、嶽飛、紀信、阿桂、左宗棠、肅王妃等,對文廟和武廟的建築特別普遍,幾乎到了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的狀況,而且在很多寺廟裏也都塑有關公塑像,以宣揚其忠、信、仁、勇的儒家標準;建嶽飛祠以宣揚其忠君愛國的儒家觀念;城隍廟以紀信為城隍,以表彰其滎陽舍身救主的忠烈;為肅王妃立廟,以嘉其節烈,這些都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借宗教形式予以宣揚。另一方麵,通過在宗教場所和宗教建築上繪畫、題詩、懸掛楹聯等方式,在闡揚宗教教義的同時,宣揚儒家思想。如劉爾炘在五泉山望來堂題聯:“從圖書內察古今治亂興衰,救世經綸全在道;為天地間衍聖哲精神命脈,後賢責任重如山。”在五泉山太昊宮秦子祠題聯:“衍聖門十六字薪傳,泗水被春風,同起秦州尊鼎足;辟隴右二千年文化,蘭泉流教澤,聿新廟貌壯金城。”(秦子,孔子弟子,名祖,字子南,今天水市人。)唐璉在關帝廟的題聯“熙朝帝,漢室王,忠扶萬年社稷;大學誠,中庸慎,誌存一部春秋。”劉一明在橋門清真寺的題聯:“古蘭載正道,護國佑民思波遠;聖諭勸佳行,正己化人德澤長。”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可看出蘭州士人文化對宗教文化的滲透。當然,宗教文化對士人文化、民間文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對蘭州地區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影響,對民俗的影響,對地方戲曲的影響,甚至醫藥、體育、民間文學等,都深受宗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