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民族融合,對今蘭州地區的開發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是穩定了邊塞,經過秦漢特別是漢武帝時期對蘭州地區的經營,蘭州已成為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和隔絕羌戎聯絡的戰略要地,經常駐有重兵防守,為發展蘭州地區的畜牧農耕文化創造了較好的政治軍事環境。二是發展了蘭州地區的畜牧農耕文化。居住在今永登、紅古一帶的原河湟地區的羌人,本為遊牧民族,西漢時,趙充國平息羌人反叛,一次小勝繳獲馬牛羊10萬多頭,說明此時羌人的畜牧業已經非常發達。但自秦漢移民實邊,采取屯田措施後,中原先進的農業文化傳入,在長期的文化交彙中,羌人開始農牧兼營,一些部落已經過渡到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有定居的聚落,有固定的農田,而且掌握了挖修溝渠、引水灌溉的技術。
用兵西羌,國士麟閣留名
秦漢帝國版圖的西擴,本來給中原士人文化的西延和當地士人的崛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機遇,但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蘭州地區一直被中原王朝作為邊陲軍事重鎮和經營河西的基地、中原王朝聯係周邊少數民族重要的中介地區加以建設和控製,駐軍數量相當可觀,保衛邊疆、開拓疆土的兵事十分頻繁,因而,秦漢王朝對這一地區的軍事作用和軍事設施建設的關心遠遠大於對社會文化的關心。因此,雖然秦漢時代新的統一的文明中心仍然在黃河流域,但處於這一中心邊緣地帶的蘭州士人和士人文化,因產生的基礎十分脆弱和產生的條件缺少而基本處於停滯和半停滯狀態,世家子弟及其他讀書人因很難以“士”求“仕”,大多通過從軍以求顯達,從而造就了為數不多的一些士人,孕育了中興名臣趙充國、護羌校尉段熲等一批名臣名將,形成了蘭州地區早期的兵家文化。
趙充國,西漢隴西上邽(今天水市)人,後徙居金城令居(今蘭州永登縣)。他在漢武帝、宣帝時,在征討匈奴、羌、氐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而且善於從政治戰略的高度處理軍事問題。
漢宣帝即位後,匈奴繼續不斷侵犯西漢邊境,趙充國曾率兵3萬從酒泉出發征討,很快取得了勝利。後來,朝廷又派遣他率4萬騎駐守五原、雲中、雁門、上穀、漁陽等九郡,當時,趙充國雖已年逾古稀,但由於他威名遠揚,匈奴畏懼其威名而再也不敢侵犯邊境。
匈奴被平息之後,西羌又擾邊作亂。神爵元年(前61年),諸多降羌和歸義羌侯楊玉等聯絡小種舉兵,在蘭州及其以西地區擾邊作亂,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率騎3000屯備浩亹,為羌所敗,退至令居。如何才能打敗西羌的侵犯,成為漢宣帝最為頭痛的事情。
他經過反複思考,認為趙充國是最好的人選,因為在朝廷裏他最熟悉羌人情況,但是充國當時年已76歲,畢竟太老了。宣帝一是怕他難當重任,二是覺得實在不好讓他再出征。於是宣帝派禦史大夫去問他誰可以率軍出征?如何才能打退西羌的侵犯?出乎意料的是,趙充國毅然回答:“再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選了!”至於謀略,趙充國認為:百聞不如一見,金城遙遠,很難估計其軍事形勢,“隻能到金城後才能根據實際情況製訂出退敵的方略”。就這樣,趙充國毅然決然地擔當起了平息西羌作戰的重任。
這年四月,趙充國率軍出征。兵抵金城後,並不貿然行動,而是先派少量部隊渡河弄清情況。見敵人沒有埋伏,便於次日全軍渡過黃河。羌人數十百騎出入軍旁,趙充國估計是誘兵,認為小利不足貪,命令軍士不可追擊,隻派兵四處偵探。晚上率軍乘夜推進至落都(今青海樂都),見羌人未守險,遂西至都尉府(治臨羌縣,今青海湟源東南),修築壘壁,安營紮寨。羌軍多次挑戰,漢軍堅守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