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選題的背景
1.團隊管理的興起
組織結構是對企業組織複雜性、正規化和集權化製度的一種度量,是配合管理當局實現其目標的手段。為了建立高效的組織結構以實現企業組織功能和提高經濟效益,無論是管理學家還是管理者從未停止過對組織結構設計的探索。由於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存在信息溝通不暢、各專業職能部門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競爭和不信任關係等特點,對這種組織結構進行改良成了公司再造的重要內容,而扁平式組織結構備受推崇。盡管,扁平式組織結構帶來了溝通環節的減少,但同時也導致了在層級結構上晉升的機會越來越少。在組織層級空缺減少時如何滿足人們想成為領導者的欲望,成了管理者的新課題。動態團隊滿足了這種需要。
近年來的管理的實際也表明,現代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呈現出以工作團隊為主的新的趨勢:(1)原有企業金字塔形結構被打破,組織結構傾向於扁平化,通過減少管理層次、裁減冗員,建立一種緊湊的扁平型組織結構,使組織變得更加靈活、靈敏、高效率;(2)企業決策的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決策權力由集中轉為分散;(3)工作團隊的大量出現,每一項作業任務不是被細分為很多步驟由管理者統一協調完成,而是由具有不同知識和技能的人員組成團隊負責一個工作流程的所有步驟。
這樣的趨勢的出現有著必然的原因。就企業的組織架構型式而言,過去一直為大型科層式組織(bureaucracy)所主導,透過工作專業化與分工部門化,科層式組織成為在麵對複雜的環境與問題之下,一種具有理性與效率的解答(Weber,1946)。但是近年來,科層式組織已無法麵對現代企業嚴峻的競爭與挑戰,處處顯得左支右絀,力不從心,其原因來自於企業外部環境的突變。企業麵對信息科技快速進步、日趨複雜的技術及全球化的競爭壓力,愈來愈需要所有成員相互溝通、協調,以便迅速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此時傳統科層式組織的設計愈顯得不合時宜。而組織的規則與程序固然有助於組織達成穩定性,但同時也造成組織成員行為的僵化(Merton,1940)。
從知識的更新換代來說,由於知識領域十分豐富,一個人的專業知識麵早已遠遠不能夠滿足完成複雜工作對知識的需要。在19世紀,各種知識領域涇渭分明,互不相幹。現在,各種知識領域之間的界限已日益模糊,彼此交錯、交融。在某個行業內過去聞所未聞的知識和技術現在卻可能改變整個產業。
從專業化的角度看,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自動化和計算機化消除了工作場所越來越多的重複性工作。這使人們能夠從重複勞動中解脫出來,專注於那些不能被自動化的、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推出新產品或新服務。這種活動是以任務為導向,就是我們所說的項目(projects)。項目是一種臨時性的工作任務,其目的是為了推出某種新產品或新服務。項目團隊是以任務為導向的動態團隊,當項目周期結束後團隊將解體。世界的快速變化迫使組織必須不斷創新,組織的不斷創新又必然帶來項目團隊的不斷增加,即形成了“變化→創新→項目團隊→變化”的增強過程。
因此,企業組織近年來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整合組織內成員的力量,紛紛采用項目團隊的工作設計方式,例如建立產品開發團隊,希望去除傳統組織中部門間的界線,並將組織內成員以更合理的工作流程來加以整合,其目的便在於促進人員彼此間的良好溝通與互動,進而幫助組織內合作的達成(Parker,1994;Mohrman,CohenMohrman Jr,1995)。
由於管理跨度不能無限擴大,管理層次也不能無限減少,企業組織結構為實現管理跨度和管理層次的最佳組合,引入工作團隊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工作團隊既能從事永久性工作,又能從事暫時性工作,大大地加強了組織的靈活性。成員能夠意識到團隊的高效性來自各成員的通力合作,並且任何一個成員的有效完成工作必須取決於其他人的有效工作,因此工作團隊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當我們把工作團隊視為一個整體的時候,原有的管理跨度和管理層次的組合就會發生變化,管理跨度實際上得到擴大,而相應的管理層次減少,在降低企業組織運行成本的同時並未影響組織的運行效率。以工作團隊作為企業組織結構的基本單位有很重要的意義,它能夠適應靈活多變的環境,使得組織結構成為一定管理跨度和管理層次的有機結合,同時由於工作團隊具有的自我學習能力,整個係統更加具有開放性。
雖然團隊組織方式具有不少優勢,但是如何形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卻是管理界長期研究的課題與難題。自從項目團隊的運作方式出現以來,雖然成功的團隊出現了不少,但失敗的團隊卻恐怕要多得多。觀察那些失敗的團隊,可以發現失敗的原因複雜多樣,但沒能形成良好的團隊人際間溝通與良好的團隊情緒氣氛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故發展一個良好的團隊互動環境,促進團隊成員的合作與開放的溝通,形成良好的團隊情緒氛圍,已成為當前團隊建設及團隊成功的一大關鍵。
2.情緒理論研究
長期以來,組織中的情緒議題沒有受到研究者與組織工作者應有的重視,但在近期,這種情況有所改觀。
近10年來,對情緒的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最奇妙的莫過於通過腦成像之類的高科技手段,人們已能將大腦的運轉過程變為可視圖像。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有可能親眼目睹那最深邃的神秘之源,使我們能夠探究我們思維、感受、想像或做夢時,這團錯綜複雜的細胞究竟是怎樣運行的。神經生理學的豐富文獻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大腦的情緒中樞如何驅使我們憤怒或哭泣,幫助我們理解那個激發我們去愛或去攻擊的大腦的更原始的低級部位是怎樣被引導而發揮出更好或更糟的功能。對情緒活動的功能及失調的前所未有的清楚認識,使得人類集體的情感危機有了某種補救的可能。
此時此刻,科學已經有能力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這些緊迫而又令人困惑,甚至是最不理性的難題作出權威的闡釋,這無疑向那種狹義的智力概念發出了挑戰。隻承認狹義智力定義的人,認為智商是生活經驗無法改變的遺傳指令,先天資質幾乎已命定了你今後的一生。他們無視這類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使孩子們生活得更好?為什麼有些高智商的人命乖運蹇,而智力平平者卻出類拔萃?這就是所謂“情緒智商”造成的差異。
除此之外,擺在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還有倫理道德的問題。我們今天的社會結構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解體,自私自利、暴力、道德淪喪正腐蝕著我們社會的美德。強調情感智商的重要性就在於提醒人們要注意情感、性格與道德的結合。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生的基本倫理觀根植於潛藏的情感能力。就人而言,衝動是情感的媒介,所有的衝動都源於情緒的激烈化並想以行動表現出來。受衝動支配的人也是道德有缺陷的人。控製衝動的能力正是獨立意誌與人格發展的基礎。與此相同,利他主義產生於移情,這是一種覺察、辨認、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缺乏對他人的需要或絕望情緒的感受,就談不上關懷。我們今天的時代所要求的道德觀念,其實最根本的就是這兩者:自製與同情。
進化過程發展到今天,為什麼情感占據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社會生物學家指出,危急時刻情感高於理性,發揮主導作用便是其原因。當我們麵臨危險、破產、喪親、屢遭挫敗,或求偶、結婚成家等事件時,僅靠理智不足以圓滿解決問題,還需情感指引方能作出正確的反應。每一種情緒都好比是起跑前的“各就各位”,使機體做好準備,正常運行,應付生活中的一切挑戰。在進化曆程中,這種內在情境一次又一次地反複出現,直至烙印在神經係統成為先天的、自主性的情緒反應傾向,也再次證實了情緒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