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1.選題的背景。
自從銀行產生以來,銀行危機就從來沒有停止過。1720年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南海泡沫”先後破裂以後,大量的銀行倒閉;1873年、1893年、1907年美國出現了三次嚴重的銀行危機;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中,日本的銀行減少了近1000家,占當時日本銀行數量的2/3以上,美國則減少了13000家,占美國當時銀行數量的1/2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係,而且各國普遍對銀行業進行嚴格的管製,所以從1945年到20世紀70年代,銀行危機鮮有發生。70年代末以後,各國普遍實施金融自由化、放寬管製的政策,又出現了大量的金融危機),最初的動蕩是1982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同時還有80年代前半期美國銀行接連倒閉的風波,然後是1987年華爾街股市崩潰、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裂、1992年的歐洲貨幣體係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大量的銀行倒閉,嚴重危害了經濟的發展。1995年以來,我國也先後發生了一些金融機構危機現象:海南發展銀行、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銀行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農村信托投資公司、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等,由於經營風險巨大被行政關閉。
銀行危機吸引了眾多的經濟學家對其展開研究。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對銀行危機的解釋主要集中於兩方麵:一種是基本麵假說,該假說認為銀行危機與宏觀經濟狀況的惡化有關;另一種是預期的“自我實現”假說,認為銀行危機是由投資者突發性的預期變化所導致的結果。雖然這兩種假說基本能夠解釋1997年之前發生的那些銀行危機,但是難以解釋東南亞金融危機。在危機發生之前,東南亞各國經曆了持續20多年的高增長,財政狀況良好,國內通貨膨脹溫和,經常項目雖出現較大的赤字,但資本項目下持續順差,這些都說明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依然被國外投資者看好。因而“自我實現”假說不能解釋東南亞金融危機。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一些經濟學家把注意力轉移到銀行體係的微觀層麵。他們認為,東南亞各國的銀行體係缺乏必要的監管和規製,特別是當銀行受到政府顯性或隱性的擔保時,一方麵存款人知道一旦銀行倒閉,他們並不會遭到經濟損失,所以就沒有動力通過提款來對銀行施加約束;另一方麵對銀行來說,如果投資成功,銀行獲利,而一旦投資失敗,壞賬由政府承擔。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傾向於發放過多的高風險貸款,這種道德風險問題將會導致金融風險的積聚超過了市場所能承受的程度。如果金融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會爆發係統性的銀行危機。
2.選題的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來講,盡管已有大量的文獻研究了銀行的道德風險問題,但如何治理銀行的道德風險以促進銀行業的健康發展仍屬經濟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聲譽機製和法治是控製道德風險的有效方法,因此有必要引入聲譽機製和法治來治理銀行的道德風險。這有助於充實經濟學,特別是金融理論的發展。
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我國存在隱含的政府擔保,這種國家信用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雖然保障了國內銀行的穩定性,但是,它同樣產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我國的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居高不下,恰恰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此多的不良資產說明我國的國有銀行實質上已經沒有清償能力。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一方麵可能誘發銀行危機,另一方麵還意味著資源分配的低效率,把寶貴的國民儲蓄拿來濫用,借貸給高風險低收入的項目。因此,有必要培育和完善我國銀行業的聲譽機製和法治水平,從而達到控製我國銀行業的道德風險問題。
二、研究方法和主要結構
本書主要借鑒了銀行危機的微觀理論、聲譽經濟理論、新比較經濟學、法和金融理論中的相關理論邏輯和分析模式進行論證。關於銀行聲譽在銀行同其利益相關者的博弈中的作用機製主要基於博弈論、銀行脆弱性的微觀理論的分析方法。關於銀行聲譽的約束機製和管理機製中,則采用了聲譽理論、博弈論、信息經濟學的方法。關於法治對銀行業發展的實證分析,則采用了麵板數據模型的方法。
全書主要結構如下。
引言。引言對本書選題的背景和意義,研究方法和主要結構,創新之處做了總體性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