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和創新活力,關鍵在於其整個社會旺盛的創業精神和新創企業生生不息的創業活動,世界其他國家也正在經曆一場“創業革命”,鼓勵創業、發展以創新為依托的創業經濟,構建創業型社會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競相采取的國家戰略和政策取向。我國雖然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但是,當今社會掀起的創業浪潮已經表明我國正邁進具有自己特色的創業經濟時代,人們崇尚創業、社會關注創業、政府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

本書介紹了創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機製以及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等相關概念,並在對國內外關於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的研究現狀及發展進行評述的基礎上,係統地提出並論證了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的靜態構成。在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等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的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引入主成分分析模型,確定了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形成的主要動因。包括創業利益的驅動、創業成長的拉動、各級政府的推動以及成功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的示範效應等,並對這些主要因素進行重點剖析;在借鑒國內學者提出的創業利益概念的基礎上,探討了創業利益的基本內涵,將創業利益視為創業過程中形成的由創業活動相關者分享的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的總稱,並從創業利益的承受主體角度,將創業利益劃分為創業者利益、創業企業利益以及創業社會利益,提出了追求創業利益是高新技術創業的源泉和基本動力的觀點,描述了創業利益因素對高新技術創業的決定過程,進而提出了創業社會利益是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形成動力的基本觀點;通過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形成條件的理論模型,分析了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形成過程中高新技術創業者和政府的行為,提出了創業企業數量和政府獲得的創業收益必須達到一定水平等兩個創業機製形成的必要條件;分析了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形成的社會文化條件:市場經濟基礎、創新文化氛圍以及文化開放性。

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作為一個係統是不斷演進的,其演進路徑為擇優行為、機製合法化和機製均衡化。即在一定的初始條件下,經過機製的試錯、比較、選擇與鎖定,從非正式機製向正式機製轉化,從機製的非均衡走向均衡狀態;分析了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演進中以激勵為中心和以選擇為中心的兩條人為設計路線以及製度的借鑒、模仿和移植問題;探討了自發演進過程中的路徑依賴,並運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國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落後於矽穀等發達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的主要原因;運用對策模型分析了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設計的有效性問題,進而提出了實現製度的實施效率與製度績效相統一的製度安排;以矽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例,對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的靜態構成以及形成和演進進行了分析。並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我國構建高新技術園區創業機製的主要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