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三年,宣宗出巡朔方,擊敗了兀良哈的寇匪。五年到九年,兩次巡邊,都到達洗馬林。諸將請乘機攻打瓦特部落。楊士奇與楊榮極力勸阻,宣宗才沒有動兵。後來夏原吉、金幼孜先後病逝,蹇義也因年老體弱,無法參政,國事全部依賴三楊。一兩年之後,宣宗忽然患病。病重的時候,宣宗令太子祁鎮即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稟報太後才可以頒行。詔書剛剛寫好,宣宗就駕崩了。宣宗在位十年,享年三十八歲。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就是太子祁鎮,次子名叫祁鈺,是賢妃吳氏所生。祁鎮這時年僅九歲,朝中謠言四起,眾位大臣爭相說太子年幼不能稱帝,甚至侵犯到太後,說太後取出金符想召立襄王瞻墡為帝。楊士奇對楊榮說道:“繼主年幼,所以才會謠言四起,如果真有什麼不測危及宮廷,我們愧對先皇厚恩啊!”楊榮點頭,接著率領百官入朝。正巧太後親臨乾清宮,所有的女官全部佩刀持劍。太後召二楊入見。二楊叩頭完畢,馬上要求見太子。太後說:“我正為這件事要召二位愛卿呢。你們都是先朝的老臣,一定要輔佐幼主,不要辜負了先帝!”二楊又叩頭遵命。太後於是命二楊宣入百官,召太子出來,指著他對大臣們說:“這就是新天子,全仗諸位愛卿輔佐!”大臣們聽了太後的話,都伏在地上高呼萬歲。隨後奉太子登位,大赦天下,以下一年為正統元年。這就是英宗皇帝,英宗追封父皇諡號為章皇帝,廟號宣宗。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孫後為皇太後,封弟弟祁鈺為郕王。
這時宮中的一個蠹蟲漸漸露出了頭角。這蠹蟲名叫王振,是司禮太監。他狡猾多端,曾經在東宮侍奉過仁宗,宣德年間,已經小有權勢。英宗還是太子的時候,王振早晚在英宗身旁侍奉。英宗即位後,就讓他掌管司禮監,對他格外寵任,並稱呼他為先生。王振作威作福,擅自在朝陽門外築了一座將台,請皇上閱兵。表麵上是閱兵,其實是收攬兵權,抵製文臣。他還假傳聖旨,升自己的門客紀廣為都督僉事。王振還覺得不夠。正巧這時兵部尚書王驥、右侍郎鄺野奉旨籌邊,拖延了幾天。王振就唆使英宗,將二人召來,當麵指責道:“你們欺負朕年齡小嗎?如此怠慢,成何體統?”接著喝令左右將二人打入大牢。右都禦史陳智參劾張輔,說他回複奏折的時候有意拖延,並說科道隱匿不發,應該坐罪。
那九歲的小皇帝知道什麼,自然全由王先生做主。王振因為張輔是曆朝老臣,不便加刑,隻命人將科道的官員,每人杖責二十。太皇太後得知後,急忙下令停杖,卻已經來不及了。隻有王驥、鄺野被太皇太後特旨釋放出獄。太皇太後非常惱怒,將英宗和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一並召來,對英宗說:“這五位大臣是先帝留下來輔佐你的,一切國政都應該和五位大臣商議,沒有他們讚成,不準妄行!”英宗含糊答應下來。隨後,太皇太後又命令女官宣王振入殿。王振跪在地上,太皇太後勃然大怒道:“你侍奉皇帝起居,卻做了這麼多不法的事情,罪無可赦,現在就賜你死罪!”王振聽了大驚失色,正準備辯解。那左右的女官已經拔劍出鞘,架在王振的脖頸上,嚇得他魂不附體,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英宗見到這般情形,連忙匍伏在地替他求情。五位大臣也依次跪下。太皇太後說:“皇帝年少,不能看出你這種小人,我今天就姑且聽皇帝以及諸大臣的話,暫將你的頭顱寄下。從此以後,看你敢不敢幹預國政!”太皇太後讓他退下,王振戰栗而出。
從此以後,王振收斂了很多,約有三四年不敢幹預政事。正統五年,太皇太後年老體弱,楊士奇、楊榮等人也都年邁,王振漸漸故態又萌。沒過多久,楊榮病逝,王振問楊士奇:“我的同鄉裏麵什麼人能到京城任職啊?”楊士奇謹慎答道:“山東提舉僉事薛瑄可以。”王振隨即上奏英宗,召薛瑄為大理寺少卿。薛瑄到京城上任後,始終不肯臣服王振,王振懷恨在心。
正統七年,英宗冊立皇後錢氏,一切禮儀免不得勞煩王先生。王先生頤指氣使,哪個還敢怠慢?一場儀式操辦下來,英宗感激不盡。這年十月,太皇太後張氏病重,傳旨問楊士奇、楊溥國家有沒有什麼大事還沒有辦好。楊士奇連忙擬好三封奏折,依次呈遞。第一封奏折說建文帝臨朝四年,雖然已經逃亡,但不能削去年號,應當修建文帝實錄。第二封奏折說太宗有詔,收納方孝孺等人遺書的一律處死,現在應該解禁。第三封奏折還沒來得及呈上,太皇太後就已經駕崩了。楊士奇等人悲痛不已,隻有那位陰險狠毒的王先生心中大喜,拔去了眼中釘,他從此可以為所欲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