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做了大元帥後,正打算派兵援鄂。忽然聽說清廷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黃興料知馬上就要停戰,因此暫緩發兵。老袁讓尚書唐紹儀做代表,南下議和。唐紹儀奉命趕到漢口,先通過駐漢英國領事轉告黎都督。黎元洪不便拒絕,答應協商,當即雙方暫時停戰。兩人會麵,交換意見,商議了兩天,黎都督說黃興在上海已是大元帥,一切取決於黃元帥,應當在上海開會商議。於是唐紹儀又從漢口乘輪趕往上海,當時上海各代表已推舉博士伍廷芳為外交部長,議和之事也委托他主持。會議地點定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廳。兩邊列座,除兩大代表外,還有幾名參讚。晤談後,各取委任書交換翻閱,互驗屬實之後討論議和之事。商議到四點多鍾,伍代表提出四件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每年給清帝一定錢款;四,體恤旗民。唐代表一瞧這四條不便立即答應,便說須致電內閣,才能定奪,當下散會。
你想“清帝退位”四字,簡直是要將清室河山歸還民國,清廷的王公大臣們怎麼肯應允?袁大臣自然不能代為答應,想嚴詞拒絕,又怕導致決裂,弄得戰禍綿延,也不是個辦法。想了又想,隻好權衡君主、民主兩大問題的利害關係,又致電唐代表,令他再好好磋商。唐紹儀於是又約伍廷芳協商了兩次,伍廷芳堅持隻有擁立民主政體,才可以休兵,弄得好幾次差點決裂。幸虧德國領事出麵調停,兩代表才又繼續磋商。當時,山東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被清軍占領。清廷這方麵似乎有些起色。不久,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歸來,上海的民軍代表個個歡迎,舞蹈聲、喧呼聲與吳淞江的水聲相應,熱鬧得不得了。過了兩三天,各代表馬上召開會議,投票選舉大總統。開箱後,孫文的票數最多,當選為大總統。然後又選舉出副總統黎元洪。眾人歡呼了三聲“中華共和萬歲”,然後由各代表致電各處,於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一千九百一十二年一月一號,中華臨時政府在上海組成,建號中華民國,並以這天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
孫文赴南京受任,火車上麵插滿國旗,軍隊林立兩旁,專門送孫總統上車。從上海到南京,每到一站,兩旁都列隊歡呼萬歲。中午,火車抵達南京,國旗招展,軍樂悠揚,政、學、軍、商各界都來站迎接。駐寧各國領事也前來迎接。各炮台、各軍艦各自鳴響二十一門炮,表示誠摯的歡迎。孫總統下車後,改坐馬車到臨時總統府。黃興、徐紹楨等人早已等在兩旁,將他迎入。當晚便在公堂行過接任禮,各省代表與海陸軍代表齊呼“中華民國萬歲”。代表團報告選舉情形,請臨時大總統宣讀誓詞。
孫文朗聲念完誓詞後,代表團推舉一人捧呈大總統印信,孫總統接受如儀。各代表又推舉徐紹楨誦念頌詞。讀完後,孫總統回答:“誓竭心力,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眾人歡呼而散。孫總統隨即立中央政府為行政總機關,中央設參議院、各省設省議會,為立法機關。並提議改用陽曆,將議案交給參議院商決。參議院議員暫時由各省的代表充當,當天就通過改曆的議案,以十月十三日為正月一日,並為中華民國紀元,向各省公布。又議定政府製度暫時效仿美國的製度,不設總理,但設各部總次長。
南京政府成立,民軍聲勢愈加張揚,政府隨即倡議北伐,致電各省。各省踴躍響應,連一群女學生也想大出風頭,自己組織北伐隊。各國商人見時勢危急,怕妨礙商務,便立即聯名致電清廷,要求早日改建國體,穩定大局。清政府那邊,攝政王載澧因袁大臣已任內閣總理,自己無權無勢,正好借此下台,辭退監國的職務。經隆裕太後批準,令他仍保有醇王的爵號,退歸藩邸,不再參政。此後一切政務都由總理大臣處理。至於保護幼帝的責任則由太保世續、徐世昌承擔。聖旨頒布以後,全副重擔都壓在袁總理身上。袁總理倒也不怕,唯獨南北和戰的事情關係重大,並且南方各地不斷地向他致電,袁總理不得不與清皇族會麵協商,奏請隆裕太後開禦前會議,令皇族斟酌民軍提出的各款條議。皇族多半反對,袁總理致電唐紹儀,征求他的意見。唐紹儀說應速開臨時國會,解決政體問題。袁總理忙向皇族轉達,皇族仍是不肯依從。唐紹儀隨即辭職,議和之事由袁總理親自出麵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