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虧錢很重要
一家新的午餐店開張營業,他們的根本目的說到底是為了盈利。沒有利潤的生意是不會有人去做的。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午餐店都能做到這一點,市場上有多種因素左右著午餐店的經營狀況。
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經曆,讓巴菲特比別人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不虧損的重要性。格雷厄姆出生於倫敦,出生後沒多久就隨父母移居紐約。他的父親原本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數學教授,可是到了美國後卻改行當了一名機械師和民用工程師。
到美國後沒幾年,格雷厄姆的父親就因病去世,留下一個寡母三個孤兒。那一年格雷厄姆隻有9歲,在母親親戚的資助下他才得以繼續自己的學習生涯。他聰明好學,刻苦努力,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格雷厄姆的天份開始展現出來,受到卡貝爾校長的關注。經過幾年學習後,他以非常優異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
由於對格雷厄姆的極為欣賞,卡貝爾校長將自己的這位得意門生推薦到了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做了一名信息員。所謂的信息員,其實不過就是一個跑腿的差事,他主要負責傳遞各種證券和支票。但是這位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做這些,顯然有些大材小用。沒多久,他就被提升到一個隻有兩個人的債券部當助手。
從那個時候開始,格雷厄姆正式開始接觸債券和股票,他發現自己對這些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後,格雷厄姆寫了關於密蘇裏太平洋鐵路公司債券的研究報告,結果大受客戶和老板賞識。不久,格雷厄姆就又被提升為證券分析師。升任證券分析師是格雷厄姆一生事業的真正開始。
當時,人們主要關注債券,很少關注股票,對公司基本麵的分析尚停留在十分原始、粗糙的階段。格雷厄姆通過對那些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係統研究,發掘到一些具有巨額隱蔽資產的公司,使他所在的投資公司大賺。1920年,格雷厄姆又榮升為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的合夥人。
格雷厄姆從一個童年喪父的不幸小孩,到26歲年紀輕輕時就成長為一家證券經紀公司的合夥人,可以說是一位少年得誌的天才。
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離開了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決定自立門戶。他成立了格雷厄姆投資公司,資金規模為50萬美元。格蘭赫基金運作一年半,其投資回報率高達100%以上,遠高於同期平均股價79%的上漲幅度,但由於股東與格雷厄姆在分紅方案上的意見分歧,1925年格蘭赫基金最終不得不以解散而告終。
1926年1月1日,32歲的格雷厄姆成立了一個新的小投資公司本傑明·格雷厄姆繼續進行投資管理。1926年至1928年間,格雷厄姆管理資金的年平均投資收益率為20.2%,遠遠高於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的上漲速度。
由於格雷厄姆的業績非常好,他的公司的資金規模也越來越大。3年以後,到了1929年年初,公司資金規模已從最初的40萬美元上升到250萬美元,上漲了6倍多,大部分資金規模增長都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客戶額外投入的資金。這時格雷厄姆才35歲,他已然成了百萬富翁。當時的美元可比現在值錢得多,那時的百萬富翁相當於現在的半個億萬富翁。格雷厄姆躊躇滿誌,準備把公司做得更大,賺更多的錢。
令他沒想到的是,1929年9月起股市持續大跌,10月29日,星期二,道·瓊斯指數單日跌幅達11.5%。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是曆史上第一個“黑色星期二”,華爾街股市徹底崩潰。道·瓊斯指數於1921年從75點開始上升,1929年達到牛市最高峰381點,隨後在“黑色星期二”之後的幾周之內就跌到了200點以下,並於1932年達到了最低點—41點。在大跌之前,隻想賺更多錢的格雷厄姆,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但沒有及時撤離,反而逆市操作,結果越陷越深,最終瀕臨破產。在1929年1月,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自豪地擁有250萬美元的資金規模,但在1929年到1932年間(經濟複蘇之前),公司損失了70%。到了1932年年末隻剩250萬美元的22%的錢了。
許多客戶開始全部或部分地抽回了本金。鮑勃·馬羅尼就是其中之一,他要用這筆資金償還其他債務。當鮑勃發現自己百萬美元以上的投資幾乎全部虧損時,這位意誌堅強的愛爾蘭人也不禁淚流滿麵。客戶們基本上把錢都撤光了,格雷厄姆沒錢可管,公司瀕臨破產,看來隻能關門了。這個時候,多虧了格雷厄姆的合夥人紐曼的老嶽父艾理斯·雷斯,他看到,這兩個年輕人打拚得不容易,於是決定支援他們,他從口袋裏掏了5萬美元,給這兩個年輕人來管理,這樣公司才免於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