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見張居正:《張太嶽集》卷十八,雜著。轉引自《明代政治製度研究》,關文發、顏廣文著,P251。

[2](清)姚元之、趙翼撰,中華書局,2007年1月版。

[3](清)段光清撰,中華書局,1960年2月版。

[4]《方苞集》第二冊,紀事,P710。

[5]《皇明經世文編》卷191,汪應軫:《恤民隱均偏累以安根本重地疏》。

[6]參見民國《眉山縣誌》卷十一人物誌,P68;卷九,職官誌,P24-25。轉引自《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上,P593。

[7]參見民國《榮縣誌》,食貨第七,P5-8。轉引自《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上,P591。

[8]《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六,列傳143,洪亮吉。

[9]整個故事參見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道光十九年。

[10]關於清代驛站製度的描述,本文主要參考了馬楚堅的《清代驛傳述略》,見《明清人物史事論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出版。

[11]《光緒財政通纂》,卷二十九,賦役。轉引自魯子健:《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上,第587頁。

[12]參見《明史》卷二百五十八,毛羽健列傳附韓一良,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13]參見《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14]參見《明史》卷七十二,職官誌,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15]參見(明)餘繼登著《典故紀聞》第十五卷,中華書局,2006年3月版。

[16]參見《皇清經世文編》卷二十四。

[17]參見《後漢書》誌第二十八結尾處,荀綽的《晉百官表注》,中華書局,1965年第一版。

[18]《後漢書》卷七十八,張讓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一版。

[19]《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宦官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20]《明史》卷二百三十七,馮應京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21]杜讚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年—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65頁。

[22]《袁中郎隨筆》,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4,94頁。

[23]《明史》卷二百十八,沈一貫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24]《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禦史阿內侍”作“郭瑞”,《明史》卷三百四作“郭陽”,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25]參見《明史》卷一百八十二,王恕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26]參見《明通鑒》紀三十六,弘治元年十一月甲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27]參見《明通鑒》紀四十,弘治十七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28]參見李銳著《廬山會議實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29]劉辰《國初事跡》,轉引自吳晗《朱元璋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第108、196頁。

[30]《明史》卷二十四,莊烈帝二,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31]參見《明史》卷一百八十二,王恕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一版。

[32]關於整個事件的描述,見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道光十九年。中華書局1981年11月第1版。

[33]北洋政府時期,道是省與縣之間的一級地方行政組織。1913年1月8日設,1924年7月1日廢。基本沿用前清舊製。治所在省會的稱首道。

[34]劉愚:《醒予山房文存》卷七,頁30。轉引自魯子建編:《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上,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頁521。

[35]全部描述參見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道光二十五年,中華書局,1981年11月第一版。

[36]據《道鹹宦海見聞錄》道光三十年記載,甘肅一帶糧食“部價每石一兩”,清代每石稻穀的重量為71.6公斤。本文通過糧價進行的銀子與人民幣比價的折算,大體以此“部價”為根據。在平常年頭,西北糧食的市場價格並沒有這麼高,稻穀的比重也不如圓淨小麥。所以本文對銀子的購買力的估計偏低,讀者不妨把我提到的人民幣的數字看作很保守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