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積極的就業政策(6)(1 / 3)

[19]李強,2002,《城市農民工的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新視野》第5期

[20]李迎生,2001,《農民進城與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麵》,《社會保障製度》第5期

[21]李強,2003,《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22]李迎生,2002,《從分化到整合:二元社會保障體係的起源、改革與前瞻》,《教學與研究》第8期

[23]李強、唐壯,2002,《城市農民工與城市中的非正規就業》,《社會學研究》第6期

[24]努羅·阿明,1994,《亞洲城市非正規部門:政策和戰略》,日內瓦

[25]宋金平、王恩儒:《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模式與發展趨勢》,《中國人口科學》(京),2001年第6期。

[26]莫榮、賈紅梅、李宏《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就業最新統計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7]陳楊樂:《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規模及滯留經濟代價研究》,《人口與經濟》(京),2001年第2期,

[28]徐道穩《深圳最低生活保障的現狀與前瞻》,《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第2期

[29]劉頌.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4)

[30]梅清華.對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4,(1)

[31]林哲,《勞動權: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學習時報》,2004年7月5日

[32]楊偉國,《借重“看得見的手”——談談國外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支持》,《求是》,2004年6月

[33]餘恩海,劉德中:《中國就業問題研究綜述》,《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1999.6

[34]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的講話[N].報紙2001-05-15.

[35]陸娟.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中外比較及其借鑒[J].經濟科學,2001,(1)

[36]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入[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37]楊明洪:《論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主線與思路》,《勞動經濟》2001.2。

[38]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2,第8期

[39]李強,2002,《城市農民工的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新視野》第5期

[40]李強,2003.3.16,《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困境與出路》,中國農村研究網:www.ccrs.org.cn.

[41]李迎生,2001,《農民進城與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麵》,《社會保障製度》第5期

[42]李強,2003,《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43]孫立平,2003,《城鄉之間的“新二元結構”與農民工流動》,載《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李培林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4]李迎生,2002,《從分化到整合:二元社會保障體係的起源、改革與前瞻》,《教學與研究》第8期

[45]鄭功成,2002,《中國社會保障製度變遷與評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